考慮到夢境多與個人記憶有關,這並不奇怪。
真正值得在意的,是夢境的意象,究竟代表著什麼。
奇文中的那則寓言小故事,講的是認知的侷限性。
如果說人恐懼的根源,在於未知,那倒是對應上“驚懼”這一情緒了。
或許還跟遊者秩一之名“小知”有聯絡。
只是,夢境產生的這樣的寓意,顯然超出他原本的認知範圍了……
此時,一股比前兩次更強烈的精神反饋,出現在意識雲中。
他不再多想,趕緊細細體悟。
片刻過後,反饋結束。
雖然不知這種變化,會給自身帶來什麼影響,但此刻,他有種精神更“強韌”的感覺。
這應該就是冊上所說,儀式成功的標誌。
總算熬過來了!
隨後,他先去觀察地上的泥人,發現泥人雖然沒有粉碎,但渾身佈滿裂痕,大概是不能再用了。
詭異的是,泥人的臉上,流露出驚恐的、瘋狂的表情。
原本辛夫贈送的泥人,是沒有任何表情的。
“太邪門了吧……”
他嚇得趕緊檢視理智值:78.0s。
“呼,還好,還好……”
以本體進行儀式,一次就會減少5理智值,且極難成功。
而使用泥人替身,雖然效果削弱,但三次下來,總共只降了0.3的理智值,還成功渡過了儀式。
等於說,這招“泥人替身法”,雖然單次只有原本儀式三分之一的效果,卻極大地削弱了負面影響!
這麼一對比,顯然是使用泥人的價效比更高。
降低風險,少量多次。
這麼穩健的方法,怎麼龐閣老完全沒有提過,就連儀式冊子,也沒有記載?
他首先排除了對方藏私的可能性。
因為與泠然閣的利益不符。
材料可以不提供,但方法沒必要隱瞞。
畢竟泠然閣如今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凋零。
然後他又仔細回想,自己能夠使用這個方法的原因。
匠人辛夫的特製泥人,是關鍵道具。
但這畢竟是來自本世界的東西,材料雖然罕見,但不代表其他人做不出來。
其次就是“象徵律”與“模仿巫術”。
這來自地球的知識體系。
但仔細想想,其實也不算“認知壁壘”。
那位調查員,在報告裡引用民族學理論作類比,不正好說明,這個異世界,同樣存在模仿巫術麼?
想來想去,他成功的關鍵,恐怕是“意識雲”的特殊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