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個花架子,這不是說“螳螂穿林”是花架子,而是當時跟著影片瞎學的俞岱巖是花架子。
後來在武當山上學武之後,俞岱巖才算是真的吃透了“螳螂穿林”的精髓,這次對付甲騎使用出來,配合《心意氣神通》的混元勁以及交手法,出乎意料地好用。
“螳螂穿林”是雙把劈刺劍的技法,這類技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後來在唐代軍伍中人有很多修習這類招法的。
其實在武當山上也有一些雙把劈刺劍,俞岱巖在“螳螂穿林”中看到了很多武當劍法的框架與影子。
螳螂門雙把劈刺劍法在後世本就是以“武當劍法”為基礎,融合了唐代流傳下來的戰陣刀法以及有明一朝的戚家劍、俞家棍等技法,步伐和競擊核心則是螳螂門的螳螂拳意。
其實“螳螂穿林”本就是於承惠老先生在螳螂門的雙把劈刺劍技法上進行的簡化創改,原本的螳螂門雙把劈刺劍法為二十四式樣,共陰陽各十二字訣。
陽宮十二訣是撩點封豁,格刺摔窩,纏崩摩劈;陰宮十二訣是點陰迎進,託閃漏提,身彎步活。
而於承惠老先生的“螳螂穿林”則把二十四式重新梳理簡化,變成了“抽帶雲抹提,點崩撩刺擊,絞截斬格劈,挑撥掛錯洗”為要領的二十法。
原版的精要在於穩紮穩打,招式變化奇妙,“螳螂穿林”則在原本的基礎上變得步法更為靈動,增加了更多的快速奔走動作,招式的速度也更快更剛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招得手,俞岱巖繼續原法施為,把後面衝過來的甲騎逐個擊破,最後一個遊騎則沒有直接打殺了了事,一劍敲在他的胸甲上,將其擊打吐血昏迷。
高道明等人阻了甲騎鋒陣的攻勢,使得他們一時間停滯不前,需要重新整隊。
趁著甲騎停滯不前,高道明等人一沾既走好不戀戰,不然等這些甲騎再次衝起來,那可就不好辦了。
原本被追擊的散騎遊勇也已經從三十餘人損傷死亡減員到了十幾人,在高道明等人的掩護下終於逃到了碼頭這邊。
這十幾人幾乎人人帶傷,尤其是一個年歲看面相五十左右歲的樣子的受領人物被人揹在背上,氣若游絲,明顯受了非常重的傷勢。
俞岱巖拖著混過去的甲騎與高道明等人在碼頭匯合,這時遠處的甲騎已經再次整隊集結準備衝鋒,可碼頭這邊仍沒有見到任何舟船駛來。
如果在沒有舟船過來把岸上一行人救出去,那等甲騎們衝擊過來,這些受傷的義士基本沒有能活下來的,高道明和俞岱巖他們還好說,往江水裡一跳自然可以逃生。
正在眾人焦急之時,稍遠處終於駛來一條載貨的中型船隻,船頭立著一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年輕人指揮船工快速把舟船駛來碼頭。
“郭子興來也,諸位叔伯兄弟快快上船。”年輕人跳上碼頭催促眾人上船,可是看到被人揹著的義士首領後,原本鎮定的神態立刻變得驚慌:“啊這,爹!!馬叔,我爹這是怎麼了?何以重傷至此?”
喜歡武當俞岱巖請大家收藏:()武當俞岱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