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閉館後,楊林邁著沉重的疲憊的步伐,走出場館。
“哈囉!楊先生!你好!”一個外商忽然喊住了楊林。
“你好!”楊林立刻精神一振,和對方握手交談。
“我天天看到你在裡面。”外商是個中年男人,名字叫做阿爾文,來自歐洲某友好國家。
“是啊!這是我的工作。”楊林笑道,“我為自己的公司工作。”
阿爾文是一家大型企業的採購商,他們這次來我國參加廣交會,是想買一批大豆,但他們來得不巧,我國的大豆,在廣交會是限量供應的,他們來到時,大豆已經全部賣完了。
“楊先生,你為什麼只做機器?而不賣大豆呢?如果你能賣大豆的話,我肯定找你買!”阿爾文無奈的聳了聳雙肩。
“賣大豆?”楊林倒是一怔。
有時候,人的眼光真的是會被侷限!
楊林一心一意想著賣機器,結果也鑽進了這個死衚衕裡。
然後他發現,機器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好賣!
不管是把外國的機器賣進來,還是把國內的機器賣出去,楊林都碰得頭破血流。
可是,國內的大多數經濟作物,都是計劃生產,按需供應。
就連楊林以前賣炒瓜子,想進瓜子都進不到,後來還是找農場合作,這才拿到第一手的貨源。
外商想找楊林買大豆,楊林倒是想賣,問題是,他也知道這種計劃內的作物,不可能任由他賣太多!
現在雖然已經改革開放好幾年了,但並沒有完全的變成市場經濟。
在這個體制下,我國其實實行的雙軌制。
也就是計劃和市場並行。
在八十年代中前期,計劃還是大於市場的。
直到我國經濟軟著陸成功以後,市場經濟才得到放寬。
不過,這個阿爾文的話,倒是提醒了楊林。
他不應該侷限於機器這一塊。
反正做的是貿易公司,又何必只做機器呢?
“阿爾文,你可以留一個聯絡方式給我,如果我能弄到大豆的話,我會聯絡你的。”
阿爾文當然樂意,他還說,他們企業需要大量的農作物原材料,如果楊林也能幫忙弄到的話,他可以按國際市場價格收購。
楊林收下了他的名片。
回到酒店,楊林和艾幼清等人商量,自己的貿易公司,不應該侷限於只賣機器。
艾幼清笑道:“我們的確鑽牛角尖了。”
楊林笑著搖了搖頭:“人要想跳出侷限,跳出舒適圈,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過我們現在醒悟,也為時未晚。”
艾幼清道:“我國的很多物質,都是計劃分配的。我們上哪裡找這些供應商呢?”
楊林道:“各地去收購!聯絡各地的國營農場,找他們合作!我們只要能先拿到訂單,也就不害怕了。”
“可以試試。”艾幼清道,“那我們繼續開啟思路的話,豈不是什麼都可以做?”
楊林笑道:“對啊!只要是有利可圖,我們都可以做!”
艾幼清道:“那咱們這宣傳單,還發不發了?”
楊林道:“當然發啊!機器我們還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