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俗稱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當然這是北方的習俗,有的南方是過臘月二十四。
據在這天,灶王爺要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整年的功過。而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辭,來評判來年給這戶人家多少福氣。
所以在農家,年是個僅次於過年的節日,令每家每戶都十分重視。
包餃、熬灶糖、炸丸、溜肉片……
當人們在祭灶、供餃的時候,都會唸叨一套嗑兒:上天言好事兒,下界,好事兒多、壞事兒多隱瞞。
祭奠有灶糖,也是因為這個東西粘,能把灶王爺的牙給黏住,讓他不好告狀。當然了,做了這麼多好東西,自然會有新媳婦兒、孩兒饞的。
老人開玩笑,通常都會:媳婦兒媳婦兒你別饞,過了年就大年。
基本都是媳婦兒,並沒有提及孩兒,至於為什麼,無從考證。
每年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掃塵。不過今年除此之外還有一件,那就是討論昨日作坊發年禮的事兒。佟雪瑩的作坊從開工到現在,幾乎每月都得成為村裡討論的焦點。
尤其是發放工錢、還有發放節禮。
這要是農家有本雜志,估計頭版頭條非作坊莫屬,而且次次不落。
昨天中午正式歇工,大家從作坊出來,手裡全都拎著東西。大家有有笑,每個人的臉上,更是難掩的喜悅表情。
肉、豆油、白麵、毛青布。
每一樣拿出來,都是上等年禮。這還不算多給的工錢,還有那個繡工好看的荷包。為這兒,當天下午劉二喜特意又加了兩次牛車,送這些在作坊做工的媳婦兒們、去鎮上辦年貨。
如今,這些女人在家的地位,可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往的她們要洗衣、做飯、收拾屋、帶孩、伺候公婆。現在,這些活計都不用他們了,不是婆婆做、就是當家的。
他們只管安心去上工,回家吃現成的便好。
佟雪瑩見到這樣的改變,心裡不出的暢快。她倒不是宣揚什麼“女權主義”,至少能讓他們得到尊重,她也便覺得沒白忙活。
餃煮好,先用碗盛出五個放在灶臺邊祭灶。吳氏便嘴裡唸叨那套嗑兒。完,端著餃去廂房擺桌。董老爹跟七也沒閑著,都過來幫忙端餃。
這會兒,村裡竟然有人家開始放炮了。噼噼啪啪的真有年味!佟雪瑩見鍋裡的餃都撈出來了,又拿了個大碗,盛些餃湯。
農家管這個叫:原湯化原食。
年的餃是酸菜肉餡兒的。佟雪瑩前世就愛吃這口,家裡的酸菜醃好後,只要有時間,吳氏就給她做。
因為過年那頓餃不讓吃酸菜餡兒的,是什麼寓意不好,所以今兒她可得吃個夠本。夾了個餃放到碗裡,看著吳氏問:
“娘,今兒咱們家都需要做什麼?”
每天打理作坊,家裡這一攤全都交給吳氏。況且農家的年她不清楚,還是需要聽長輩的。
吳氏喝了口餃湯,抬頭看了看廂房棚頂,:“一會兒吃完飯,董幫著把幾個屋的棚頂掃掃吧,都有灰嘟嚕了。”
“行,沒問題。”董老爹點頭,滿口答應。看著七期待的目光,笑著又道,“七歸我,我給他佈置任務,你們娘倆就收拾廚房,擦屋吧。”
“嗯,那一會兒吃完飯,我跟雪瑩就去廚房。屋裡這些東西……二喜他們會過來,幫著把箱、櫃都抬出去,咱們徹底掃一次。”
大家聽吳氏這麼,都沒有異議。東西太多,光靠他們幾個肯定搬不住去,更何況還有櫃、箱這類的大件。一年沒收拾,屋裡可想而知得多埋汰。
平日裡又不能“大動幹戈”,趁著年的由頭,把東西拿出去,徹底收拾,也好幹幹淨淨過大年。
董老爹那邊不需要,今年下半年剛住的新房,灰沒有那麼大,也讓他們大家輕松不少。
吃過早飯,佟雪瑩便跟吳氏去廚房收拾。掃把綁上幹淨的布頭,把棚頂、四壁徹底掃了一遍。然後把所有的家夥事,全都放在大鍋裡煮。
臨近中午,幾個屋徹底收拾幹淨。佟雪瑩做飯,吳氏則是把被褥拆了,打算泡完之後清洗。董老爹從廂房回來,晃悠著胳膊:
“東西都放好了,還需要俺們爺倆幹點兒啥不?”
吳氏聽了抬頭看下,隨後搖搖頭道“不用了,你跟七歇會兒、等著吃午飯吧,這拆被的活兒我來做就好。對了,你們那邊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