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三礦機這些日子一直都在尋求資金合作。
在某些人看來,三礦機這樣的體量和能力,只要有資金,就可以儘快升級生產線,開發新的、有競爭力的機械產品。
有了新產品,就可以自負盈虧,然後慢慢賺錢,還了欠銀行的貸款,然後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實際上呢?哪有那麼簡單。
和這個時期很多國企一樣,它們的問題並不是產品失去了競爭力那麼簡單。
在改開後二十來年的時間裡,單單行業內部,已經進行了數次洗牌。
在礦山機械這個領域,三礦機本身就沒有什麼優勢,技術上已經落後於時代。
就算有了錢,更新了生產能力,把新產品造出來了,難道在市場上就能立刻有競爭力了嗎?
不可能的。
別說漢東省內最大的同行一礦機了,國內各個省份大都有自己的礦山機械企業,大都經營情況不好。
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也只能保證少部分重點企業的產能改造,大部分中小型的,只能讓民資和外資來投資接管。
外資進來了,有一些企業確實能起死回生,但也承受了相當大的代價,不細說。
民資呢,更靈活一些,但一般不能把一個企業全盤接收,只能拆分後改造成小型企業。
三礦機就正在面臨這樣的選擇。
上頭的願望自然是想著能吸引外資來投資,可現實來說,非常困難。
三礦機看著挺大,但實際優質資產不多,有沒有什麼突出的行業內技術,所以對外資的吸引力不大。
目前的情況就尷尬的不行,說破產吧,還不至於,依靠貸款,自己固定的一些訂單,它還能活著。
但又沒有什麼發展和改造的能力,活著也是賴活著。
說是有近三千工人,實際上近七年三次下崗,超過半數工人已經下崗,四分之一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
最後剩下四分之一加上幾百合同工才是實際還在上班的人數。
這其中還有很多不幹活閒養著的,時代特色,也不多說了。
就這,這些人拿的多是基本工資,本來應該有的獎金和各種福利,基本都欠著,打白條。
多的已經欠了快一年了,少的起碼也有半年。
不是廠裡不想發,是實在沒錢發,找省廳,廳裡也沒錢,只能幫著聯絡銀行,希望能再多找一些貸款回來。
可銀行也不傻,爛賬本身就不少了,還要貸款,人家肯定不放。
很簡單的道理,現在房地產行業起勢,有錢給幹房地產的花,利潤很客觀,給三礦機這樣的企業,別說利潤了,不變成壞賬就燒高香了。
三礦機這邊也沒辦法,軟磨硬泡都借不來錢,只能變賣名下資產,然後用這些錢過一天算一天。
其中不少原屬於三礦機的三產,以前屬於掛靠在三礦機,個人承包的,現在直接開個價錢。
只要承包的人願意出錢,就可以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