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才不會讓這些人佔盡了便宜再說的。
於是,他清了清嗓子,義正辭嚴道:“那是自然!所有跟梁王有所牽扯的大臣,臣建議,要
讓他們與梁王同罪,甚至,還要加一個唆使之罪!不然,不足以正朝綱!”
他的話一說出來,把那些沒有在他之前開口的大臣此刻都是氣的暗恨不已。
話都被他說完了,其他人除了跟在他背後說一說,還有什麼可以新增呢?
於是,很多大臣又跟在紀老大人的身後紛紛附和:“正該如此,正該如此!太子殿下就該嚴懲那些與梁王有牽扯的人!”
而那些原本跟梁王有過牽扯的人,當然全都是恨得牙癢癢的。可是又不便表態。只能在心裡,又恨又悔。
當初怎麼就被那眼前的一點點利益給糊住了眼睛呢?跟自家人的身家性命比起來,梁王給的那些都是隻能算是蠅頭小利。
可是此刻就是悔也是悔之晚矣!
在太子和一眾朝臣面前,這些人都是,恨不得地上有一條縫可以讓他們鑽下去。
可是偏偏此刻,卻是上天無門入地無路。
除了表面上跟著在後面附和的話。根本就沒辦法透露一點點內心的懊惱和難過。
在這些人裡,最最難過和懊惱的,當然要數剛才那個開口,最快的金尚書了。
他已經做到吏部尚書。主要掌管著官員們的起落和考核。正是梁王重點拉攏的物件之一。
在跟梁王接近的過程中,和梁王的明示暗示之下,他在朝中插入了不少梁王的手下。
此刻,他出言為周家辯護,卻被太子駁回。顯然,太子已經將他當做了一個出頭鳥。在未來的,清洗梁王人手的過程中,他會被當做一個典型來處置。
這樣的情形之前是他想都沒有想到過的。
之前明明太後和梁王一黨在朝中一直佔據了領先的優勢。而且據他的觀察,皇帝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太子除了李家有別無倚仗。周太後,以及周家還有梁王卻是勢力遍佈朝野。他自以為自己睿智,看得長遠。
卻不想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居然事情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皇上的病情沒有變重,而是有了明顯的起色。
袁家人還居然回來了。而且還拿出了梁王與西戎勾結的證據。這一下子就將梁王置於不利的境地。
然後接下來是梁王叛逆被太子設計公開。
在接下來昨晚這場逼宮的事情,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太子在請君入甕。
梁王父子貿然入宮,顯然是錯估了形勢。
這中間的環節上究竟是哪裡出了差錯?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辦法想通。
總之目前的局勢就是,太子掌握了朝政。而且將會成為未來的天子。
他還有很多在朝中,想做牆頭草兩邊倒的官員,都將因為梁王而被太子打壓下去。
而他更將作為牆頭草之中的典型被人對付。
作為吏部尚書,他這個位置自然是有很多人都在背後盯著的。
之前他背靠梁王,又有周太後在背後撐腰。自然沒有人可以憾動他分毫。
此刻,梁王和周太後都倒臺了,他卻沒有辦法再撐住了。幾個野心勃勃的下屬,看來很快就會對他動手了。
他必須抓緊時間,在最短的時間裡消掉曾經跟梁王有關聯的證據。或者說盡量減少那些曾經跟梁王有關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