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侏羅紀公園》有著廣闊的群眾基礎,當初那一波恐龍熱潮帶動了許許多多讀者購買並且閱讀這本書籍!
甚至電影有如此美妙的票房表現,小說原著的功勞不可抹殺,這部小說給電影立下了汗馬功勞,原著粉的威力非常強大。
當初派拉蒙影業宣佈將《侏羅紀公園》的上映時間定在六月中旬的時候,很多票房分析師曾對此決定表示質疑,認為應該把這部重量級的大片放在美國獨立日7月4日)假期上映,放在六月完全就是一個錯誤!
然而此時回過頭去看看,發現派拉蒙影業對於這個檔期的選擇其實十分精明。
在經歷了4月跟5月大片的轟炸之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黑暗末日》表現不佳,整個6月票房市場都有些疲軟,此時《侏羅紀公園》的出現對於觀眾而言,就像是久旱後第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再及時不過了!
好的檔期是第一部,另外派拉蒙不惜一切手段做好營銷也是成功的關鍵,從購買林翰版權開始,到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加盟電影,以及在超級碗的第一次預告,一直都吸引著媒體跟觀眾們的視線。
無處不在的電影預告、巨型廣告牌以及無孔不入的品牌植入,甚至還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面掀起了粉絲模仿電影場景的熱潮,如此下血本做宣傳,並且營銷策略橫跨眾多媒介!
《侏羅紀公園》可以說給所有商業電影的前期宣傳和中期跟進都給出了教科書式的例子。
它的成功也再次證明瞭“市場+質量=無敵”,這已經成為好萊塢乃至國産商業大片想要取得票房成功的金科玉律!
眼下正是3d和iax大熱的時候,這種當下最流行的觀影模式可以說是影片成功的最佳助攻,還有什麼比在3d效果下看霸王龍跟迅猛龍廝殺更刺激的事情呢?
人們希望能進入侏羅紀這個世界裡面,希望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恐龍所帶來的震撼,而《侏羅紀公園》滿足了觀眾們的期待!
多種多樣的因素結合起來,它能創造一個電影票房奇跡當然很正常,只不過人們都開始期待起它究竟能寫出什麼樣的票房神話來。
跟世界其餘地方的評價差不多,北美地區的媒體認為《侏羅紀公園》是一部值得思考的商業大片,權威媒體評分給出了77的高分!
畢竟這只是一部商業電影,除非是吹毛求疵的影評人,否則不會有人去深究這部電影究竟會有多少文人關懷,那是藝術片要完成的人物。
《帝國》雜志給出了100分的滿分,他們認為《侏羅紀公園》令人感覺新鮮又令人興奮,很多情節都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卻不是盲目照搬,給這一個系列的恐龍電影開了個好頭。
《完全電影》同樣給了90分的高分,“《侏羅紀公園》是一部不簡單的、精巧製作的賣座大片,用聰明而又有自知之明的外殼包裝了老式的冒險故事和英雄主義,兩位小演員將觀眾們帶入到了恐怖世界裡面!”
《洛杉磯時報》則是對導演斯皮爾伯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認為故事可以讓人接受,是非常不錯的娛樂片,但是還不夠,所以只給了85的分數,期待下一部電影能做得更高。
最不可思議的就是《紐約時報》的評價了,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是藝術與娛樂結合的完美典範,是斯皮爾伯格結合將藝術跟商業能力發揮極致的經典案例,會在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評論完全都是誇獎的,可評分卻只給了70分,這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紐約時報究竟是怎麼想的!
……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裡面的這句名言用在現在科幻片的處境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隨著電腦特效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現在好像已經沒有辦法展現銀幕上面的光影了,科技帶給人們無窮的希望。
可是另外一方面,科幻電影最核心的部分——創意,卻越來越顯出頹勢來。
放眼望去,現在大銀幕上大行其道的幾乎都是各種各樣的漫畫英雄,任何一部科幻影片只要花大價錢好像都可以用特效來堆砌!
以前科幻片帶給人們痴迷般的心醉,卻越來越少,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尋找。
縱觀最近幾年的科幻片,真正能帶給觀眾們思考的太少太少了,幾乎都是爆米花級別的漫畫英雄大戰,反正漫畫英雄那麼多,拍了這個還有那個,然後把這些人合在一起再拍幾部。
可以說林翰的這些科幻小說,以及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科幻電影能在全世界大賣,最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緊緊扣住了科幻迷跟普通觀眾的心,除了畫面還有真正的創意!
一個好的創意非常困難,這年頭科幻電影基本上都不講究創意了。
林翰希望自己能夠帶來更多的科幻精品,不光會在視覺效果、聽覺效果上面震撼觀眾,也要在思想核心上面取得進步!
所以他選擇了拍攝《駭客帝國》,這部能帶動影迷們思考的科幻片,他顯示出自己的野心,想要帶來真正的科幻,而不是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