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師,咱們雜志的定位是針對普羅大眾的,可能科幻詩歌太高階了,裡面蘊含的物理或者天文、化學知識超出了人們的知識範疇。我們還是專注在現代詩上面吧,比如您的《見與不見》、《當你老了》類似的那種。”
抹茶瓜子覺得自己果然不適合當作家,跟不上電腦對面那人的腦迴路,科幻詩歌會有市場嗎?人們會接受它們嗎?
《讀者》雜志可不是供別人實驗的基地,對選稿有著嚴格的要求,哪怕林翰如今功成名就了,可他依然也得接受審稿跟修改,那是對讀者負責。
靈機一動的産物牢牢吸引住了林翰的注意,他越想越覺得可行,怎麼也要試試,“要不然我寫了之後你們看質量再說?”
“額,好吧,不過我話說在前面,可能真的沒法透過你這種所謂的科幻詩歌。”抹茶瓜子不得不做出了退步,先打個預防針再說,到時候直接否決。
不得不說,有時候林翰就是這樣一個認準死腦筋的人,他在得到這邊編輯的口信之後就開始認真思考起來,哪怕不能發布在《讀者》上面,也可以自己發微博。
他現在並不是那些沒有關注的新人,因此完全就沒有任何擔心。
看著即將完稿的《三體2:黑暗森林》,林翰在旁邊新建一個文件,然後輸入了新的標題:《在火星》
在火星我不寂寞,
因為有地球上的記憶。
在火星我不寂寞,
因為有舷窗外的紅色塵暴,
和人工合成的夜雨。
在火星我不寂寞,
因為有詩酒喝吸頂燈。
在火星我不寂寞,
因為有隊友們的墓碑和遺體。
這首《在火星》出自美國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羅賓遜“火星三部曲”之一的《紅火星》,另外兩部則是《綠火星》和《藍火星》,這是寫火星比較著名的科幻小說之一。
講訴的是人類展開極具野心的太空移民計劃,送一支多達百人的探險隊大舉登陸火星,希望將這個遼闊、荒涼、孤寂的星球改造成為生機盎然的人類第二家園。
未來的科技已經足夠發達,科學家們在火星軌道上設定超大型的反射鏡,將光線折射到火星表面,極冠上的黑塵便可以吸收熱能、溶解冰霜。同時還深入到火星地殼的超深天井,可以釋放出無從想象的熱能。
然而在這樣的壯觀背景下,一場叛亂突然而至,為了恢複火星原有的面貌,不惜對著同胞武力相向。這裡麵人心、權謀跟爭鬥非常多,這不只是文化的故事,更是太空的故事。
這樣一部純硬科幻小說,在林翰當初看來翻譯得並不是很好,很多時候根本讀不下去,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這首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