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起案子是什麼?
放在紙箱裡面,這是什麼意思?
警員站在臺上說道:“鄒探長,會不會是模仿殺人,每一次的作案手法都不同,而且第三起案件犯人報警了,前兩次可沒有。”
另一個警員說道:“會不會是同夥犯罪,他們不是一個人?”
這些警員說了自己的問題之後,鄒誠說道:“根據第三起案子的資料,上面的解刨報告表明,這一次的夫婦都是被同一種兇器刺傷,而且傷口深度相同。”
“證明是一個人所謂,如果是同夥犯罪的話,一定會分工殺人。”
鄒誠認為兇手只有一個人,如果是兩個人共同犯罪,那麼一定是一個兇手殺一個人。
這是一種儀式,一種投名狀,一種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的感覺。
兩個人一起犯罪,一個人殺了兩個人,另一個人沒有殺人,那麼殺人的心裡會怎麼想?
他不會相信那個沒有殺人的人,所以這一次的案子,兇手只有一個人。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這一次的作案兇手,和前兩次的兇手是一個人嗎?
是嗎?
鄒誠抽技能書的時候,抽了雜七雜八的很多技能,現在全部是動用上了,在腦海裡面思考。
最後鄒誠點頭說道:“兇手是一個人。”
“為什麼?”警員問道。
鄒誠站起來,走上臺說道:“三起案件,都帶著一個強烈的特點,就是虐待。”
“禁食,火刑,和裝在紙箱裡面說是垃圾,這都是有很鮮明的特徵的。”
“這是潛在特徵,更加明顯的特徵就是,都死了一對夫婦,都沒有了孩子的下落。”
“鄒探長,可是前兩次都沒有報警,這一次卻報警了?”一個警員提出了疑問。
鄒誠想過這個問題,他說道:“這表明犯人還在成長,這就是犯人的成長標誌。”
“成長?”
“鄒探長,你的意思是犯人還會繼續作案嗎?”警員皺著眉頭,這可不是一個好訊息。
雖然不想承認這個結果,只是鄒誠感覺兇手還會繼續作案,這一次報警,表明兇手成長了。
一個在成長的兇手,是很可怕的,你不知道他下一步會成長到什麼地步。
鄒誠對警員問道:“有別的發現嗎?”
“沒有發現,兇手帶著帽子口罩手套,在房間裡面沒有留下什麼有價值的線索。”
“只有半個腳印,鞋子還是大眾品牌,江海市起碼有三十萬雙,沒有任何調查的價值。”
“監控雖然看到了嫌疑人,只是沒有辦法確定嫌疑人身份。”
警員的話,讓鄒誠心裡明白,現在知道的線索很多,卻不足以幫助鎖定嫌疑人。
這個案子,鄒誠沒有辦法重返案發現場,原因很簡單,因為案發現場就在那裡。
現在用膠囊回去,鄒誠看到的東西,和現在掌握的東西不會差太遠。
這一次的案子,沒有案發現場給鄒誠回去,沒有目擊證人給鄒誠詢問。
看來這一次的案子,破案的手段,和前面要有很大的差別,鄒誠必須要做出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