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充軍是想以“戴罪立功”換來自由,再回到正身裡去,可朝廷裡的魏忠賢以及和他的那些同僚們卻不贊同,紛紛以這事開始向皇帝獻奏書阻止,並言是袁崇煥心中日漸不軌,想以充軍的名義把那海罪蓋過了去。
朝堂之上熹宗見奏後忙朝各位解釋了袁崇煥的奏書上已言明瞭金人日後將要破關,利用楊歡招兵買馬來壯大軍隊實力,因此才緩解急捕之勢。
為此熹宗當即宣讀了袁崇煥的奏書:
聖上萬安!奏書同臣跪身覲見,朝廷重犯楊歡前日已來我部投首。待臣急捕時卻連呼蒼天,未經拷問,著著之間,淚眼漣漣。並自願充軍效力於國家,以昭雪其罪身之正名。
臣以為可教化,並牢固其掌間。布軍職招舊其善黨,以緩解金患之目的。
若戰死不述,若還,再綁朝堂之上。望萬歲複議,臣拜我主萬歲,萬萬歲!
百官在聽後,以魏忠賢居首的仍然保留自己的意見,並勸萬歲對就此事不可大意,還得多多斟酌才好。
皇帝以西南兩處受災之事因救急不力之事大發雷霆,順便把楊歡此事掩蓋了過去。
眾位見聖上發了怒,也就暫不議楊歡之事,紛紛依了聖意,把心思和精力轉到救災上來。
由此可以看見熹宗皇帝是真捨不得袁崇煥這位愛將,在說楊歡盜圖直到現在也沒拿出一個真憑實據,都是一夥人的妄自猜測。
當然,關於那寶圖的真正之因自己心裡明白的緊吶!
以目前的局勢來看真是謝了老先人的智慧,自生之威少多了!
熹宗走出朝堂放眼蒼空陡覺身爽,喚來一臣再問寧遠軍事。
那臣回道:“所需錢糧魏大人都一一操辦了,也都派了錦衣衛同黑衣隊前去助戰。另外,聽聞江湖中的武林盟主也自領了無數人士前往,至於居心何在還不得而知?”
熹宗不答讓那報臣自家散了去,後又令人去喚請魏大人來問話。
走在花間裡,行在路水間,遙望天際虹時魏大人猛然間已到了跟前。
行了君臣之禮,熹宗喚一人搬來登子請魏大人坐下,眼望大人時是一副正思的樣兒。
見萬歲這樣,魏大人很不自在,以微笑來緩心頭的慌張。
“大人吶!”熹宗猛地道,“今日朝堂之上是百官賴朕,甚有言語不恭,朕主治以來以仁義開道,你看是不是該殺去他一些才好?”
魏忠賢嚇壞了,心想那百官連扣乃是以我之首啊,莫不是聖上要卸磨殺驢了?斟酌再三後才有點兒明白,自己同袁崇煥作比依然不重皇帝之心。
害怕之餘再也不言那袁某之事,只是心裡仇恨又加,待往後抽出法子再去收拾此人。現在不可,還望那廝抗金,那苦寒的地兒除著那書呆子卻是沒人去,即使刀令也是如此。
皇帝既然問了哪裡有不回答的膽子,雖是百官之首但這江山還姓朱,自家是其一臣子矣!
“萬歲!”魏大人回道,“臣剛才聽了後卻見有人對聖上不恭,這就把他碎屍萬斷去,望恕臣之罪,臣乃百官之首卻沒儘教化之力,望聖上發落!”
熹宗差點憋不住笑,見魏大人臉兒紅一陣白一陣的答話時也想不為難他了。此臣雖心兇些,但國家大事還算操辦的正居。雖排異己,但何朝何代不是如此呢?自盤古開代,為江山為權利大有所在,又不是人人都懂孔孟之道。
熹宗道:“自朕祖先開明以來江山美麗多了,雖有敵國在邊關處摩摩擦擦,卻都被朕的愛將一一擊破。本次努爾哈赤亦不另外,朕若怒了便親身前往,領兵屠到盛京去,將那老兒剁了喂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