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因為這個時代講究師徒傳承的規矩,她也沒想一上來就破壞這種規矩,挑選一些資質好的人才,然後讓他們自個選擇拜師學藝。
學堂就是一個提供給大家學習交流的地方,就辦在養生醫館的旁邊,方便教導和實習。
為了醫館這一件大事,君清雅是忙碌了幾個月才停歇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聘請的大夫都上手了,也知道看病坐堂和教導的程式了,君清雅負責的就少了。
她只需要和這些大夫們時不時聚一聚,交流近期經驗意見什麼的就可以。
然後就是也配置一些藥丸藥劑什麼的,送到醫館去。
醫館那邊君清雅倒是不常在,她主要是負責了教導藥童們學習縫合術和一些她擅長的針灸之術方面的知識。
傳道受業,教會更多人去醫館幫忙,這更能發揮她的作用。
當然,如果遇到棘手的病人,她當然也會去幫忙。
雀城孫家大少聽說了她在辦醫館這事之後,很快就送來了一批藥童和孫家名下的大夫前來跟她學習接受培訓。
他的目標很明確,也要在中元國其他地方開辦親民醫館,養生醫館的話到時候再看。
多年過去,孫家至今對四王爺忠心耿耿,十分的忠誠。
合作的那些商鋪什麼的,分紅之類根本不會弄虛作假的。
君清雅對這樣誠懇的合作人自然也是十二分歡迎的。
所以,孫大少送來的人她都更加用心教導。
當然,所有經過她君氏醫學堂學習的子弟,都必須簽訂一份契約,學有所成之後必須在親民醫館工作六年以上才可以外出獨立,否則視為毀約,要賠償違約金一萬兩白銀。
保留人才這種事情,是每個生意人都不可忽視的環節。
別家想挖人才?
可以啊,給一萬兩當給你培養一個醫師好了,君清雅很淡定的。
就在君清雅的一系列舉措之下,靈洲這邊的親民醫館是一個接一個的開,中元國四王爺夫婦的名聲是一天天的在升高。
短短一年不到,昔日靈希國的地盤——靈洲,四王爺夫婦的名聲已經是最高。
成為靈洲百姓敬仰的物件,利國利民的那種好當權者的印象。
遇到天災的時候,君清雅的親民醫館更是不吝嗇的出資出力出人幫忙,讓他們醫館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元子卿和白溪他們制定的一些改革舉措更是利民便民,靈洲的老百姓如今是巴不得四王爺和白溪這個副洲長永遠留在他們靈洲管轄他們。
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會被貪官汙吏欺壓得抬不起頭,吃不飽穿不暖的。
靈洲這一年來是變化巨大,尤其是那些原本貧困的村莊,在改革稅制和一些舉措之後,很多貧困村莊都脫離了飢寒交迫的生活。
百姓安居樂業,就算某些人心有不甘想造反什麼的,也得不到民意支援。
更為讓天下人驚訝的是,靈洲居然開始推行義務教育。
四王爺一聲令下,靈洲各地就紛紛開設了仁義書院,專門提供給平民子弟學習的書院。
所有人家的孩子凡是年紀夠了六歲的就要送到書院去學習,學費全免,書費也可以免,但免費的書不能損壞,學完要歸還學堂。
當然,紙墨筆硯的費用是需要自己出的,如果學習成績優秀者,則可以得到書院的獎勵。
獎勵設定都是一些很實用的東西,筆墨紙硯書籍或者是下學期的書雜費減免之類的。
單獨辦一個書院的花銷不大,但辦一批書院的花銷就不小了。
好在這些年元子卿名下的那些產業也積累了不少財富,然後隨著君清雅那些醫館的開張,也開始收益見長。
君清雅請的總賬房先生算過賬之後給了他們一個具體的數目,書院這筆開銷基本可以靠君清雅跟孫家合作的醫館的盈利打平。
當然,隨著日後君清雅開辦的醫館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話,肯定會收益大於支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