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人悽涼。
小橋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萬想。
心中不得寧靜,清早覽罷文章。
十年寒苦在書房,方顯才高志廣。”
這是一首詩詞,來源已經不可考了,也不知道是誰創作的。只知道相聲演員在說單口相聲的時候會經常拿這首詞來做定場詩,據傳聞,這首詞是某位姓郭的相聲前輩傳下來的。
大家也一直都在用,這首詞很巧妙,它每半句的頭一個字都是上半句末尾的字的組成部分,而且整首詩的讀音也非常巧妙,邏輯重音是層層遞進的,非常適合做單口相聲的定場詩。
何向東在說單口的時候,也經常用這個定場詩,也因為何向東經常用,所以這首詩還蠻火的。
平時讀讀念念倒是也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現在何向東要出國做巡演了,再來讀一次就有著不同的味道了。
“十年寒苦在書房,方顯才高志廣。”這說的不就是何向東的向文社麼,十年寒苦,終於迎來了萬眾矚目的今天。
04年是何向東的轉折之年,因為何向東和向文社是在04年火爆京城的,而後他也一直紅到了現在。
09年也是何向東的轉折之年,向文社在今年遭逢大難,幸好平安渡過,而且也浴火重生了。
現在他們又做成功海外商演了,他們邁出了傳統相聲史無前例的一步,向文社也要掀開新的篇章了。
0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現在傳統藝術式微,向文社此舉無疑是有很大鼓舞意味的,所以何向東和向文社也在網路上被人稱為是“傳統藝術最後的榮光”。
……
北京國際機場。
今天是向文社去往舊金山的日子,參加商演的核心演員都在了,向文社行政團隊那邊也出了幾個人跟著,環天傳媒的人也在。
今天是向文社的大日子,也可以說是相聲界的大日子,甚至可以說是傳統曲藝的大日子。
機場的候機廳裡面也擠滿了來送行的人,有向文社的一些孩子們,也有相聲界的一些前輩們,還有一些記者媒體,當然也免不了那些可愛的向文社粉絲們了。
何向東一行人慢慢走著,他們在後面跟著,前面就是安檢了,何向東停下了腳步。
何向東轉過身對後面的人說道:“諸位,就送到這裡了,我們也要上飛機了。感謝諸位相送,我向文社定然不辱我們中國藝術的名頭。”
眾人微微頷首,紛紛獻上了臨別贈言。
跟何向東相熟的那些前輩也都在,石先生、楚城等人都來了,高秉生也在,只是高秉生沒有說什麼話。
何向東也跟他們臨別寒暄了幾句。
有記者問道:“何老師,說兩句再走吧。”
聞言,何向東扭頭看那記者,好多人都在看他,何向東突然有些出神。
這一刻,何向東突然覺得自己的心境有些變化。
在上世紀30年代,那時候是民國時期。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被列強用炮火開啟了國門,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在那個年代,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全面被外國列強碾壓。
所以別看現在有很多種崇洋媚外的人,可是那個年代卻是嚴重太多了。許多仁人志士甚至都提出來要崇洋媚外,他們認為只有崇洋媚外才能救中國。
現在是有不少人崇洋媚外,但是有誰敢說要崇洋媚外了?可是在那個年代,這個想法就非常吃香,他們甚至要把中國漢字都換成英文。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京劇自然也是首當其沖了,當時就有許多文化人在罵京劇落後粗俗不堪,應當立即取締,換成國外的高雅音樂。
這就跟罵向文社的相聲三俗是一樣的,不過幸好現在國家政府非常看重傳統文化。
當年的藝人本來就是下九流的行業,然後又被那麼多所謂的文化人罵街,藝人們是承擔了很大壓力的。
當年梅蘭芳先生就是因為這樣的批評聲,他才決定遠渡重洋,把京劇帶到海外去,讓外國人看看中國藝術到底是不是粗俗不堪,讓外國人看看中國藝術到底有沒有魅力。
也讓那些所謂的有超前眼光的中國人看看中國京劇到底是不是粗俗藝術,讓他們看看中國的藝術到底有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