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靈筠柔聲點頭道:“夫君說的是,妾身也以為呂不韋奇貨可居之事不值得效仿,若是夫君再做那呂不韋之舉,豈不是太過愚蠢了?”
柏靈筠亦給自己的茶盞裡倒了茶,頓了頓又道:“若是那天子實在做的太過,夫君亦可儘快換了他,選一個更好掌控的人上位就是了。”
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后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后。
公元前249年莊襄王元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呂不韋家有奴僕萬人。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秦王年紀還小,太后常常和呂不韋私通。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為“四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
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國丞相、秦王的仲父,不應該被他們比下去,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
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
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並將之刊佈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但是最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
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莊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
孝文王后叫華陽太后,和孝文王合葬在壽陵。
夏太后的兒子莊襄王葬在芷陽,所以夏太后另外單獨埋葬在杜原之東,稱“向東可以看到我的兒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後,旁邊定會有個萬戶的城邑”。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際並不是宦官,常常和趙太后淫亂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都把他們隱藏起來,還和趙太后密謀說:“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自己的兒子繼秦王位。”於是秦王命法官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眾全部殺死,又殺死了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趙太后遷到雍地居住。
秦王想殺掉相國呂不韋,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勞,還有很多賓客辯士為他說情,所以秦王不忍心處罰呂不韋。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等到齊人茅焦勸說秦王,秦王這才到雍地迎接趙太后,使她又迴歸咸陽,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
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
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
秦王所痛恨的呂不韋、嫪毐都已死去,就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了京城。
呂不韋給秦始皇帶來的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身份危機,乃在於呂不韋與其母親關係的複雜性。
呂不韋從邯鄲買回來眾多擅長歌舞的女子與其日夜相居住在一起,不久這位女子就有了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