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元走了幾步頓了頓又扭過頭道:“希望很快能再見到可敦,只要可敦好好的,末將便心滿意足了。”
說罷便大步往王帳方向走去,雖然他嘴上是這樣說,但是他心裡很清楚,這拓跋婉兒這一走,便很難再見一面了,
拓跋婉兒清脆的聲音從營帳中傳出:“日後將軍若是在沙末漢手底下幹得不開心,也可回部落去,我會囑咐父親的。”
拓跋元笑著道:“應該不會回去了吧,等什麼時候我有足夠的能力保護可敦再回去好好看看吧。”
拓跋元還是想著什麼時候能做上鮮卑一方部落的首領,這樣才更有可能突破門第之見,以對等的身份站在拓跋婉兒的面前,若是現在以小帥的身份回去,那他也只不過是拓跋部落的一個奴隸而已。
也沒有人會真正的重視自己,甚至是為了聯姻,強強聯合將拓跋婉兒嫁給自己了,畢竟聯姻是要看實力、地位的,從春秋戰國之時到正始年間就沒有例外的。
楚成王時期,楚國是南方大國,雖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之國,但卻積極吸收華夏文明,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
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不僅讓楚國的勢力不斷增強,還讓中原地區的各路諸侯國,對於楚國的勢力有所畏懼。
到了武成王時期,楚國更是透過與周邊國家的政治聯姻,與鄰國增進交往,互相幫助,形成了友好聯盟。
在楚莊王剛剛繼位的時候,楚國內部發生了叛亂,同時,西南地區也遭遇了蠻夷的入侵,可以說,是內憂加外患。而楚莊王解決這些困境的辦法就是與鄭國、越國進行聯姻。
楚莊王先後迎娶鄭國之女和越國之女,透過與兩國聯姻建立友好關係穩定南北邊境,讓楚國四面受敵的局面得到了暫時的緩解,並在需要時得到了這些國家的鼎力相助。
內憂沒有了,楚莊王便可集合自己的全力抵禦西南蠻夷的入侵,透過多項戰略戰術以及靈活的外交手段,聯合多國之力,將庸國徹底擊退。
到了楚靈王時期,他也是迎娶了鄭國段氏,透過與其聯姻來成就自己的霸業。
不過,楚靈王並沒有權衡好三國之間的關係,使得晉國、鄭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同時,因為來自東邊吳國的滋擾,讓楚國一下子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地步,最終,讓辛苦建立起來的皇權付之東流。
春秋時期的政治聯姻,還有吳王夫差迎娶越國西施、鄭旦,這是越王勾踐對吳王夫差使用的美人計,最終,吳王在西施、鄭旦的迷惑下,走向了亡國的道路。
而越國與楚國的聯姻也是為了牽制吳國,也就是說為了親楚抗吳與楚國聯姻,越王趁吳國伐楚之際,攻入吳國,報了一箭之仇。
可以說,越國與楚國的聯姻,給越國帶來了豐厚的政治利益。
春秋時期政治聯姻的目的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是鞏固國內政局,為自己國家尋找合作伙伴,或者是找到可以依靠的強大實力;
第二是建立軍事同盟關係,實現強強聯合;
第三是維護兩國之間的關係,在戰略之中,尋找其它國家的支援;
第四是透過聯姻,為自己國家尋找政治上的幫手,穩定自己的統治。
甚至就連前些年派人來聯合鮮卑共同攻打曹魏的諸葛亮所在的諸葛家族也不能免俗,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為了自己以及自己侄子、侄女們的未來,他利用兩個侄女即諸葛亮的兩個姐姐與荊州超一流大腕進行了政治聯姻:
將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荊州第一大姓蒯家的蒯祺,蒯祺時任太守;將二姐嫁給了荊州另一大姓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