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魏軍程喜所率領的魏軍大部人馬的過河,離戰事又更近了一些,對他們這些人來說打仗都已是家常便飯了……………
浮橋雖然架得儘可能的寬了,但對於一萬人來說還是窄了一些,程喜大軍全隊一萬人過浮橋足足花費了兩刻鐘的時間,一萬人馬方才全部渡過大遼河,
當古人還不會或難以在深水中築墩架樑,但又需要渡過水寬流急的河流時,該怎麼辦?
第一種辦法,自然是坐船;第二種更為長效的辦法,就是把若干舟船或浮體置於水面,連為通道,這就是浮橋。
浮橋是古人最早能建造的長大橋樑,是古人克服江河險阻的工程創舉。
即便是在後來有了石橋之類的橋樑,在戰事中用得最多、最方便的還是浮橋,
全世界史籍中最早記載的橋,就是浮橋。
《詩經?大雅?大明》中說:“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就說的是周文王親自前去渭水旁,迎娶美麗的殷商姑娘。
為了他們的婚禮在水上搭建浮橋,放眼望去,一片舟舟相連之景,盛大而又隆重。
顧頡剛認為:“吾國行用浮橋之歷史,估計至少已越三四千年”。
不過李約瑟則認為,浮橋起源於公元前8前7世紀,就“已經夠恰當了”。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最早在黃河上的蒲津渡今山西永濟市古蒲州城附近)建“河橋”即浮橋)。
古人在長江上建造的第一座橋樑,也是浮橋。
《後漢書·岑彭傳》記載,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四川割據勢力公孫述為阻止漢軍入蜀,在今宜昌附近“橫江水起浮橋、鬥樓,立攢柱絕水道,結營山上,以拒漢兵”,後被劉秀手下岑彭用火攻摧毀。
在漢代,浮橋建造技術已經成熟,應用廣泛。
不過,因浮橋由易腐的木船木板搭建,能沿用幾十年已屬少見,能延續幾百年需時常修復更新)則更屬鳳毛麟角。
古代的浮橋,有不同制式。在《爾雅·釋水》中,有“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
“造舟”指船體順河擺放並緊密相靠,並“亙板其上”;
“維舟”指用三船或四船形成一個浮體單元;
“方舟”為連兩舟為一節,即採用古代曾經出現過的雙體船為浮體;
“特舟”指用一船為浮體;“乘”則是指以木、竹)筏相連,屬最簡易的浮橋。
從工程的角度看,這樣的劃分,主要取決於建造浮橋的舟船數量及型別。
至於什麼等級的人用什麼制式的浮橋,大概是後世儒生為維護禮制的附會之辭,恐難實現。
古代的浮橋,也有不同構造,主要包括“曲浮橋”和“直浮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