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胤率領軍隊南往,再宣示自己的懇切誠意,贈予錢財。於是賊首一百多人,民眾五萬多家,以及深山僻遠不服教管的人,都無不叩頭歸附,於是交州地區寧靜太平。
朝廷就地加授陸胤為安南將軍,陸胤隨即又出兵征討蒼梧郡建陵縣的賊寇,將他們打敗,朝廷前後出兵八千多人,以補充陸胤軍事需用。
魏國能在三國之中國力第一,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全力開發淮河流域種植高產水稻。當時古代的五穀中水稻產量是明顯高於小麥、小米和高粱的。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在河南許昌釋出屯田令,當年就得到穀物數百萬鬥。
許昌屯田的成功經驗被逐次推廣到其他地區,在控制的睢陽、汝南、梁國、沛國及淮南等淮河中下游地區陸續屯田。
但是種植水稻需要大量水,於是在鄧艾的建議下廣開溝渠,將種植水稻與利用漕運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收穫糧食,另外透過廉價的水運將兵員等物資運到各地。
當時的鹽城、南通大部分地區都不存在,揚州還是距離東海非常近的,只是後來黃河奪淮才有了沖積平原。
因為三國時候淮河直接流入到東海,距離海面較近,氣候比現在要潮溼多雨,在當時的蕭縣碭山等地都可以種植水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陳登在揚州、淮安等地方大興水利,經營幾十年很有成效。建安初年夏侯惇在睢縣附近的睢水支流築堰種稻,賈逵在汝南攔住溪水種稻,開鑿了兩百里長得通運渠,史稱賈侯渠。
由睢陽渠、廣漕渠等地開鑿,溝通了淮河與長江、黃河的航運。
大禹時期就已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
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
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大的破壞。
中原人民大量逃入江流域,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還是很有好處的,
早期水稻的種植主要是“火耕水耨nou)”。東漢時水稻技術有所發展,南方已出現比較進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術,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
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
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窪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所以儘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不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及長期人工和自然的擇,水稻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愈發的先進成熟,南方成為主要種植區域,東吳也想又更多合適的土地來種稻,生產更多的糧食……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