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倒是沒有去過其餘的魏國四都,畢竟在遇到曹爽之前她只是曹睿宮中的一個小小的才人而已,曹睿也多半不記得有她這麼一個人,到了曹叡死後雖沒有被殉葬的憂慮,這是從武帝時便留下來的規矩,
武帝之後曹丕將所有父親留下來的女子又充入後宮,學了遊牧民族那套來,
只是還是逃不過在冷宮悽苦度過一生亦或是被遣回老家,這樣的話終究是不能留住當初的繁華,但好在她那天在宮中長廊遇見了曹爽,將她從侍衛的驅趕中救了下來,讓她繼續留在洛陽的繁華中,這便是她的幸運。
蒹葭柔聲道:“妾身這一生遇見夫君就是妾身最大的幸運,若不是夫君妾身現在還不知道在那裡呢,雖說本朝自武帝時起便沒有了人殉。”
曹爽感慨道:“當今天下連年戰亂,人口已是銳減,若是再恢復人殉,那這天下又得少多少人,就是這樣吾才能在那一日遇見蒹葭啊。”
“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則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可見古代殉葬不是帝王的專利。諸侯王,將軍,士大夫只要有權勢地位都有活人殉葬的習俗。
其實殉葬的妃子沒有幾個是真心情願甘心赴死的,但是誰讓他們是皇帝的女人啊!命中註定要遭受這樣的苦難,既然是命,很多妃子即使不願意也會選擇體面去死,這樣還可以為家裡掙得好處。偶爾有幾個不願意自己動手的,自會有人為他們代勞。
殉葬制度最早都可以追尋到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而商朝時已經很盛行了。
人殉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
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有所提高,商品交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這一系列的變化,引起氏族內部出現了階級分化。因此,這種原始宗教活動的出現,同私有制的出現是密切相關的。
商朝時期的奴隸主想要把生前的東西都帶進墳墓去,以便自己死後還可以享用一切,這其中就包括服侍自己的女子,當然都是些年輕的女子。
據《西京雜記》記載,周幽王墓中只有一位男子的骸骨,想來只有可能是周幽王的,其餘的百人都是年輕女子,這些女子骸骨有坐著的,也有臥著的,應該是殉葬的宮婢或者妃妾。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史籍開始記載了,比如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六十人”,秦穆公死後“從死者一百七十七人”,這些記載都出自《史記·秦本紀》。
秦國是在秦獻公時期下令禁止人殉的,當然陪葬人的角色不止有妃子,妻妾,奴隸,還有大臣,例如:
秦穆公死的時候除了有170多人陪葬外,還有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是當時秦國的三位賢臣,為秦帝國立下過汗馬功勞。
活人殉葬歷朝歷代都有,秦國秦獻公的時候就廢除了人殉制度,但習俗一旦形成哪有那麼容易改變;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就下令老皇帝的後宮妃子中沒有子嗣的都給活埋了,當然還得包括奴隸,工匠等,《漢書》中記載秦始皇陵殺殉了數萬人。
漢朝之後,活人殉葬制度開始被廢除,經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讓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獲得自由。
當然也不能算是完全廢除,只能算得上是人殉制度式微。
式微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一次殉葬的人數減少,二是殉葬強制力的降低,三是殉葬發生的機率降低。
當然,漢以後殉葬還是存在。漢代劉彭祖將死之時“令能為樂奴婢從死”。三國時東吳名將陳武戰死合肥之戰,孫權“命其愛妾殉葬。”。
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是畢竟是少數。
而且就像唐朝皇帝,都是讓大臣嬪妃死後陪葬皇陵旁邊,這樣比較人道。
但是到了與北宋對立的遼國時期,由於北方有很多少數民族政權,人殉竟然死灰復燃,甚至形成了制度,算是開了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