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護衛宮禁的要職品級雖不怎麼高,但一般都還是由宗室之人亦或是極為忠誠的將領來擔當此任方才妥當,當然這也只是表面的忠誠罷了,
畢竟有常言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且不說遠的,就說今年發生在曹魏的那次不成功的政變吧,誰又能料到做了曹家差不多四代君主的“忠誠”司馬仲達怎會突然暴起噬主呢?
這其中有被曹爽逼急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司馬仲達隱藏多年的野心在作祟啊!
司馬師又在此時擔任曹魏的中護軍方才能如此迅速的幫助司馬懿控制洛陽,不過現在早已化為冢中枯骨了,
在事變前夜,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司馬昭擔心的整晚都睡不著,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安睡。
次日清晨,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
鎮靜內外,置陣甚整,連司馬懿都頗為感嘆:“我的這個兒子,竟然這麼厲害。”
當初,司馬師私下裡養了死士三千人,平時死士們散在民間,到了事變之日聚集起來,發揮了關鍵作用,而大家都不知道死士們是哪裡來的,但如今司馬師死了,司馬氏在曹魏已經不復存在,這一切就變得不再重要了。
曹魏時期,宮城內的宿衛由領軍將軍資歷低則為中領軍)負責,宮城之外的治安由護軍將軍資歷低則為中護軍)負責。
實際上,多設中領軍與中護軍,領軍將軍與護軍將軍不常設。
中領軍“掌內軍”,下轄五校、中壘、武衛三營,其兵力佔絕對優勢。
武衛營由武衛將軍統領,掌殿內禁衛。
武衛營的前身是由曹氏子弟統領的“虎豹騎”,後來吸收了許褚統領的“虎士”,組成全軍的精銳—武衛營,人數在五千左右。
五校尉屯騎校尉、長水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越騎校尉)源自兩漢,但這時五校的兵馬不多每部只有數百人)且不駐紮在城外,已經不算是城外重兵集團了。
但曹魏時期五校尉的地位不低,職責變為了在宮城之內的宿衛,很可能屬於君主身邊的外層宿衛。
中壘營是典志記載的三營之一,魏明帝時所設,地位在武衛將軍之下、五校尉之上,存在時間不長。
高平陵事變以前的曹爽,曾毀中壘中堅營歸中領軍,所以中壘營在魏明帝時可能獨立存在的。
另外典志中存在的驍騎將軍、遊擊將軍在曹魏不常置,
中護軍“掌外軍”,由於鎮守宮外,相對獨立。
儘管制度上隸於中領軍,實力也遠遜於後者,在政治鬥爭中的地位也很重要。
魏文帝時期,中護軍還隸屬於中領軍。
司馬懿長子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時,就利用職務之便“陰養三千死士”,進而趁曹爽出城之時,發動高平陵政變,佔領武庫,控制京師,奪取政權,但也這也沒持續多久,司馬氏便被曹爽擊敗,遠遁蜀國了。
曹魏時期實行中外軍制度,實際上中軍和外軍都是中央直轄。
中軍就是京師的禁衛軍中領軍、中護軍所部,駐紮宮城內外,儘管經常外出作戰,但作為精銳,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