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隨後便吟唱道:“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孫權而後繼續道:“哎,朕雖沒有曹子建那般鬱悶,可是朕想一統天下啊,帶著那父兄的遺志重回江北,可惜朕不才,不僅沒能攻下壽春、洛陽等中原之地,卻是連原先的江北之地都盡喪於曹爽之手,此皆朕之罪也,此生恐怕是不能彌補了。”
前兩句為一段,刻畫了一幅遊俠少年策馬揚鞭奔赴沙場的場景。首先,“白馬飾金羈”,通體雪白的馬兒配純金之飾,一個接一個往西北賓士而去。路人看見這些瀟灑的身影,不禁去問路邊人,這些是什麼人那?
他們是幽並兩州的少年,如今聽說沙場告急,為立功揚名而去。
後面的五句為一段,是對上文“幽並遊俠”一個簡單的介紹。他們很小就離開了故鄉,揚名在沙塵漫天的邊疆戰場。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也許是小時候規矩的日子過得太多,這種生命狀態是我如今很羨慕的一種。
日日夜夜背掛良弓,後面的箭矢參差不齊卻相同的鋒利。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這是一句互文,控弦、右發都是動作,而左的、月支則是他們的目標,尤其破和摧兩個動詞,給人一種舉重若輕、摧枯拉朽的快感。
在曹植的想象中,邊疆的生活就是釋放生命的熱情,快意生殺。
後面又是連著兩個動作兩個比喻,將遊俠兒簡直誇到了天上。
再後面三句為一段,為我們介紹戰場情況。
許多邊城頻頻告急,胡人騎兵數度入侵;道道羽檄從北方發來,遊俠驅馬登高,遙望邊塞河山。
後面又是一句互文,句子意思本身不難理解,還是要體會其中曹植對於生命狀態的理解,對釋放熱情無所保留的嚮往。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最後4句為一段,也是我認為最為精彩的一段。這裡如果要唱的話,一定是用最激昂的語調,最大幅的動作才能表現出其中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