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笑著道:“好啊,難得淑兒有心,朕的淑兒跳得舞必定是最好的。”潘淑從孫權懷中輕輕的擠了出來,
隨後屈膝行禮道:“陛下稍等片刻,妾身去換身舞衣。”
孫權點頭道:“淑兒去吧,朕在這兒等著淑兒。”便走到亭中的桌案前端起剛剛煮好的茶咕嘟咕嘟便飲了下去,而後便拿起桌案上的一冊書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一盞茶的功夫後,潘淑換了一身素雅的舞衣從不遠處的走了過來,到了亭中便開始起舞,也沒有什麼伴奏,她跳得是獨舞,
白紵舞是一種三國時期吳國的傳統舞蹈。織造白紵的女工,用一些很簡單的舞蹈動作來讚美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便是白紵舞的最初形態。
白紵舞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的吳國。吳國統治著長江中下游一帶,其中有些地區出產紵布,特別是江西宜黃,盛產紵麻,也盛行用紵麻織布。
那些織造白紵的女工,用一些很簡單的舞蹈動作來讚美自己的勞動成果,創造了白紵舞的最初形態,並在民間廣為流傳。
白紵舞有獨舞和群舞。潘淑的表演很是遵循白紵舞的表演節奏,是從徐緩轉為急促的。
舞蹈開始時,潘淑的身體只是輕輕地移動,似乎不是在走動,而是被推著行進,可能與戲曲舞蹈中的“雲步”有些想像。
節奏逐漸加快後。舞步和動作都隨之加快,但仍然保持輕快的姿態,構成飄逸的舞蹈基調。
潘淑在迅疾的速度中表現綽約的舞姿,這需要很高的技巧,也很費體力。
一段舞蹈跳下來,潘淑已是“流津染面散芳菲”,也就是汗流滿面了。
潘淑身上的白紵舞衣不僅質地輕軟,而且袖子很長。
這種長袖最能體現白紵舞舞蹈動作的特點。
潘淑在舞蹈中雙手舉起,長袖飄曳生姿,形成各種輕盈的動態。舞袖的動作有“掩袖”、“拂袖”、“飛袖”、“揚袖”幾種。
掩袖是在舞女傾斜著,緩緩轉身時,用雙手微掩面部,半遮嬌態。
拂袖與掩袖大致相同,都是輕輕地一拂而過。飛袖比較迅疾,是在節奏加快以後,舞女爭揮雙袖,如同雪花上下翻飛。
揚袖比較舒展,是在節奏較緩,輕舞慢轉時,雙袖徐徐揚起。除了手與長袖配合而成的各種動作外,白紵舞還很講究眼睛的神態,要求舞女用眼神配合或急或緩的舞姿,在精神上與觀眾取得交流。
潘淑身上的白色舞衣,很是合體,完美的襯托出了她的妙曼身姿,舞衣的質地細膩,色彩潔白,如同藍天上輕輕飄動的白雲,而且袖子很長。
白紵舞的動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見長,步法分輕緩和快節奏。當節奏開始時,潘淑輕輕起步,兩手高舉好像白鵠在飛翔。
潘淑有時折腰轉身,有時腳步輕移,舞姿飄逸,舞衣潔白,光彩照人。
還不時運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訴如怨,與孫權四目相對,產生了勾魂攝魄的魅力,讓孫權很是享受愉悅,畢竟潘淑的舞蹈只為他一人而跳,也是為他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