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晏又飲了一爵酒道:“叔夜不愧是與我一般的真名士啊,如今日一般的名琴奏名曲真是難得啊,從古至今又能有幾回,想來也只有“號鍾”奏鍾子期的高山流水、“綠綺”彈奏鳳求凰了吧。”
“號鍾”是傳說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蕩胸生雲。
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晉國的上代夫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彈奏那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屬於十大古曲之一。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後世分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係。
劉向《九嘆·愍命》:“破伯牙之號鍾兮,挾人箏而彈緯。”《淮南子·修務訓》:“鼓琴者期於鳴廉、修營,而不期於濫脇、號鍾。”
可此琴若不是巧遇齊桓公,齊桓公慧眼識琴、育人,只怕是早遭埋沒,難見天日,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
號鍾與齊桓公的故事頗為傳奇,號鍾也是在齊桓公的手中真正地成為了“號鍾”。
齊桓公一次巡行,路過一村莊,突然聽到一陣琴音,五音不齊,齊桓公聽得難受,又有喧譁鼓譟之聲,便下車尋來。
這時看見一群孩子圍著一個五六歲左右的男孩,男孩用身子緊護一琴,擋著如雨點般砸來的拳腳。桓公立即呵止,救下小孩。
一問:原來是孩子抱琴沿村乞討,不料演奏難聽,被當作騙子,又因搶了乞丐的飯碗,遭乞丐群毆,可這孩子雖然被打,還捨命護琴,懂得珍貴物品。
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喜好操琴,頓生憐惜。
將孩子帶回宮中,再看孩子手中琴,不覺驚訝萬分,他收藏了許多名琴,還沒發現竟有如此好琴。
再問,才知琴是父親遺留的,還在母親襁褓中,父親就去世,長到五歲,母親又亡,父母只留得此琴,他不得不學父親操琴賣藝,無奈他沒學過,又無錢求師,只好亂彈。
桓公看那孩子目聰靈秀,甚是憐愛。孩子又不知道自己名姓,就賜名“號鍾”。叫來樂師全力教習孩子彈琴,“號鍾”苦學勤練。
過了數年,桓公正要征討魯國,第二天出征誓師,忽聽號角聲聲,鐘鼓鳴鳴,讓人精神陡長,摩拳擦掌,他試著吹牛角一和,更佳。
此樂,明天出征,豈不是用到點子上?尋聲一看,是“號鍾”在彈琴,好不高興。
第二天十萬大軍凜立,軍旗獵獵,桓公令部下吹起牛角,“號鍾”奏琴與之呼應。牛角聲聲,琴聲切切,軍威頓振。
“號鍾”在牛角的伴奏下彈出的旋律雄渾悲壯激昂亢奮,千軍萬馬人人個個只覺得熱血沸騰,鬥志昂揚,雄心萬丈,士氣倍增。
果然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大勝而歸,這“號鍾”古琴的名頭便再起響徹列國,但這把古琴究竟是不是原先伯牙手中的那把“號鍾”則是沒人知道了,畢竟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久,“號鍾”也早已失傳。
“綠綺”雖不如“號鍾”但也頗為有名,相傳綠綺通體黑色,隱隱泛著幽綠,有如綠色藤蔓纏繞於古木之上,因而名為“綠綺”。
但其真正的模樣,我們早已無幸見到——古琴琴體需用疏鬆的木頭最合適的是桐木)製作,琴絃用動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馬尾製作,承受不起歲月摩挲,早已消逝於茫茫歷史長河中。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