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身尖細的“籲”聲,那名年輕的小宦官便拉住馬的韁繩,馬車便在一間人流量比較多的綢緞莊前停好,“噠—噠—噠”的馬蹄聲逐漸消失…………………………
王沈等人進入店中詢問了的具體價錢,約莫是一寸蜀錦便可以換一寸金,這個他們在先前便是有所耳聞,覺得店中管事給出的價格也挺公道的,價格談好了之後,
便讓店中管事叫幾個人去將那八十匹精美的蜀錦搬到店中櫃檯上清點,結算價格,這可是天子府庫中的蜀錦,質量自然是上乘的,價值亦是挺“霸道”的,是流通天下諸國的硬通貨。
蜀錦是我國的四大名錦,其歷史源遠流長,對我國乃至亞洲,世界的絲織業都有這巨大的影響。
蜀錦於上古時期,興於春秋戰國時,盛於時期,錦官城、錦江等名號皆是因蜀錦。蜀錦在秦漢時期最為興盛,興盛到足“霸道“一詞來形容,在蜀漢時更是甚於從前。
說蜀錦的價值,咱們就得先說說個“錦”字,“錦”等於“金”加“帛”,“帛”是絲織品的總稱,而這個金字旁就足以突顯出“錦”這種絲織品的價值,就算是在後世手工蜀錦的價值亦是非凡。
《釋名》有云:“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其制字從帛與金也。”
《史記》中記載了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對蜀地的一段評價:“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蜀地偏居一隅,在張儀眼中是蠻夷之地,司馬錯為何會認為蜀地藏著巨大的財富呢?
一方面原因在於蜀地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就跟這蜀錦有很大關係。
《史記》中多次提到了“蜀布”的交易,蜀布指的就是蜀錦。正是因為蜀錦的交易,為蜀地創造出了巨大的經濟價值,而司馬錯看中的就是這一點。
《蜀都賦》稱,蜀地“黃潤細布,一筒數金“,要知道,在十九世紀以前,幾千年的歷史中全球黃金總產量不過萬噸,一桶頂級蜀錦就要數金,足以見其價值之高。
《蜀都賦》中便有一段專門描述蜀錦的製作及價格的:“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靚妝。賈貿墆鬻,舛錯縱橫。異物崛詭,奇於八方。布有橦華,麫有桄榔。邛杖傳節於大夏之邑,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輿輦雜沓,冠帶混並。累轂疊跡,叛衍相傾。喧譁鼎沸,則哤聒宇宙;囂塵張天,則埃壒曜靈。闤闠之裡,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
到了蜀漢時期,蜀錦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朝廷經常用它去交換北方的戰馬和其他軍需物資。
雖然具體交換價值咱們不得而知,但是能在亂世三國中用來交換戰馬和軍需物資,蜀錦的價值絕對不容小覷。
諸葛亮在軍令《言錦教》中有這樣兩句話:“決敵之資,惟仰錦耳“、“軍中之需,全藉於錦”。
這又是個什麼概念呢?劉備入蜀時自帶兵馬約三萬,後兼併劉璋兵力約五萬,兼併漢中兵力約三萬,荊州留守軍隊約五萬,鼎盛時期蜀漢大約有十五六萬的軍隊,這些兵馬開銷支出的大部分都要仰仗蜀錦,這樣算下來“寸錦寸金“的說法不為過吧?
秦漢時期的服裝制度大體相似,官員和上層社會所穿著的多是寬袖長袍,而普通百姓和貧窮人家只能穿短衣長褲。
服裝制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裁衣的用料,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有一塊上好的布料,你會把它裁成碎片製作短衣嗎?
當然不會,上好的料子自然是浪費越少越好。當然了,以蜀錦的價格來說,平常百姓也是絕對用不起的,所以它也就逐漸成了秦漢時期上層社會的專屬象徵。
《後漢書·輿服志》載:“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漢朝時期的什麼官員享受兩千石待遇呢?最低也要是郡太守別的官員,放到現在,就相當於高官官員。
只有高官以上的官員家屬才能穿戴蠶衣。而蜀錦作為秦漢時期蠶衣中的佼佼者,能夠穿戴它的人級別需要更高。普通百姓只能是望“錦”興嘆,早在戰國時便開闢了專門交易蜀錦的“蜀身毒道”,
早在張騫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以前,西南地區的先民們就已打通了一條從四川至印度一帶的貿易通道,這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前身“蜀身毒道”。
《漢書·張騫傳》記錄了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國後跟漢武帝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