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在建安五年200年)平定江東後,也致力於發展生產。到黃武五年226年),東吳已在全境設立屯田都尉,保障了吳軍的糧草供應,但糧草、人口方面還是比不上曹魏,
畢竟這時候曹魏掌控的北方才是天下的重心,而這時候孫吳掌控的揚州等地還未得到較大開發,潛力未發揮出來,
與魏、吳相比,劉備起家最晚。建安十三年208年)佔據荊州五郡後才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但卻並未實施屯田。
這是因為荊州地處四戰之地,紛亂的環境和不間斷的對外用兵,使得劉備根本無暇分出兵力屯墾開荒。
此後的奪益州之戰、漢中之戰甚至包括吳蜀夷陵之戰,劉備採取的都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竭澤而漁戰術,雖然創下了蜀漢基業,卻也付出了慘痛代價。
漢中之戰,作為取勝方的劉備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曹操在撤退時已將漢中全部人口遷走;夷陵之戰更是讓蜀漢葬送了數萬丁壯,這對於原本就起步較晚的蜀漢政權而言,可謂雪上加霜。
所以,諸葛亮主政時,接手的其實是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正如他在《出師表》中描述的那樣:“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按照常理,在連續經歷數次軍事重創之後,蜀漢應該充分利用蜀中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
發展生產,打好根基,特別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最適宜發展屯田。這也是歷朝歷代重農抑商而後強盛的必經之路。
但是,蜀漢的屯田開始卻非常晚,直到建興十二年春234年),諸葛亮才在五丈原屯田,這已是其北伐末期。
顯然,這次屯田僅僅是為了與司馬懿長期對峙而採取的臨時措施。
而下一次屯田,便是要到景耀五年262年),但這次也是姜維為避禍黃皓而採取的臨時之舉。
魏蜀吳三國當中,人口最少的是蜀漢。
以蜀漢滅亡前夕的人口資料為例,在籍人口94萬,帶甲將士和官吏卻多達14萬,
這其中固然存在未納入冊籍的隱匿人口,但在籍人口是蜀漢徵收賦稅的依據,刨除老弱,蜀漢農業供養比例接近51。
建興十四年236年)、延熙十年(247)、五年後的延熙十七年254),蜀漢數次將從魏國擄來的人口安置在廣都、新繁、綿竹,也佐證了成都平原民力不足,存在大量荒田。
此外,無論是諸葛亮兵出祁山還是姜維發兵隴西,均飽受糧草不足之苦。
吳蜀結盟,兩國開展貿易往來實屬正常。
史載:東吳從蜀漢大量購買蜀錦和馬匹。
對此,諸葛丞相曾言道:“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據《蜀都賦》記載,蜀漢僅成都一地,就集中了織工七萬六千人…………………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