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女香客還不是個未嫁少女,而是有錢人家的小妾,來寺廟是來燒香求子的,來過一段時間就不來了,寶正關心思念,下山尋找,一打聽,原來人家有了身孕了。
得知自己被人利用了之後,寶正很是傷心,年輕人十個有九個都矯情,寶正也不例外,既然已經行差踏錯了,就開始自暴自棄了。
寶正沒有詳說自己是怎麼自暴自棄的,估計壞事兒也幹了不少,老主持愛徒心切,極力勸說,幫他遮掩,試圖勸他回頭,但寶正打定主意不想往正道兒走了,任憑師父怎麼勸,就是不聽,還自虐一般的將佛門八戒破了個遍。
向善做好人就像爬山,是很累人的。但向惡做壞人就像跳坑,輕松的很。眼見自己的愛徒自尋死路,老主持傷心非常,加上年紀大了,終於在寶正又一次喝的醉醺醺的被人抬回來之後氣死了。
老主持的死對寶正打擊很大,從此洗心革面,自律修身,想要做那金不換的回頭浪子。
但是很快他就發現由善向惡易,由惡向善難,經歷了一些髒心亂神的事情之後,心已經開始雜了,再也找不回當初的純真心境了。
時至此刻他方才明白老主持當初為什麼對他約束的如此嚴苛,經歷也不是越多越好,用他的話說,有些經歷就像馬桶便池,最好永遠都不要沾染,最上乘的境界永遠是白璧無瑕,一塵不染。
痛苦不是墮落的藉口,在悔恨當初的同時,寶正也沒有因為無法觸及上乘境界而再度自暴自棄,而是靜心思過,潛心研習佛法,深刻反省自己的過失。
修道和修佛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修道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修佛不然,修佛講究頓悟,往往十年苦修不如一朝頓悟,最終,他無意之間受到蓮花啟發,找到了另外一條通往上乘境界的途徑,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隻要心志彌堅,一心向善,即便曾經行差踏錯,內心深處也能夠綻放純潔白蓮。
寶正悟通了這個道理,甩掉了心魔,佛法修為突飛猛進,隨著修為的提升,他驚喜的發現原來一塵不染並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走進黑暗,併成功的自黑暗之中走出來,因為只有經歷過黑暗的人,才知道什麼是光明。
剛剛看到光明,事情又來了,老財主死了,當年與之有染的小妾被主母攆了出來,那時他已經接掌主持,孤兒寡母無有依靠,前來求助於他。
寶正並沒有因為小妾當年欺騙了他而拒絕與她們母子相認,很坦蕩的認了他們,將主持之位傳給他人,自己帶著母子二人遠走他鄉。
雖然離開了寺院,寶正卻並沒有還俗,將她們母子二人安頓好之後也沒有與他們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別處,設法謀求金錢,接濟她們的生活。
戴著霪僧的帽子,寶正受盡了世人的白眼,但他一直不曾棄二人於不顧,原因只有一個,為當年的過錯承擔後果,做了錯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了錯事還逃避後果,一個敢於承認自己曾經的過錯並願意為之承擔後果的人,是勇敢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
由於要謀求金錢,寶正就不能一直守在母子二人旁邊,一次遠行歸來,發現母子二人被惡人所害,現場悽慘,不忍直視。
寶正那時已經窺悟大道,並沒有過於悲傷,只是平靜的安葬了二人,就像一個僧人該表現出的那樣。
但寶正隨後的表現就不像一個僧人了,他極力追查兇手,在找到那幾個兇手之後也並沒有寬恕他們,而是一掌一個,盡數殺了。
寶正的名聲本就不好,如此一來受到的誹謗和詆毀就更多了,說他心胸狹窄,殘忍好殺,為佛門敗類。
聽到此處,南風打斷了寶正的話頭兒,“大師,你為什麼不寬恕他們?”
寶正想了想,說道,“我為什麼要寬恕他們?”
“大師,你不太像佛門中人。”南風搖頭說道,時至此刻,他已經隱約明白上清祖師為什麼欣賞寶正了。
“我曾是佛門中人,但早已經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