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有兩個意義,好品種,和好品種的好種子。
崔棲潮提供的,就是好品種的好種子。但是,他在農學界毫無基礎,哪有人會無緣無故做他的試驗品。人家土地放在那兒,當然不願意花幾個月試驗不知名種子。
崔棲潮已經想到了這點,這才提前幾個月放上去,聊勝於無,這幾個月裡,興許他能在app上積累一點人緣,幫他試種。
他都想好了,如果app上也沒有反響,那就去找崔校長,學校肯定不止孟暢一個家裡務農的家庭,找一下資料,就算倒貼錢,他也要把試驗完成。
……
與此同時,“小農問答”網的許多使用者,都逐漸注意到了一個叫崔棲潮的使用者。
這個個性簽名寫著“神農後人”的家夥,流竄在幾乎每一種作物板塊,回答著幾乎每一種型別的問題。
一開始關注到他的都是認證後的專家,普通使用者看到這種簽名以及光禿禿的頭銜,基本都會略過,更加重視專家的回答。專業人士才能注意到,這個崔棲潮回答得其實很準確。
很多時候,提問者描述得不會特別準確,專家也需要從多個角度判斷,或者進一步詢問情況。
這個崔棲潮,好像一直線上,專注重新整理新問題,只要線上看到了新問題,五分鐘內作答。就如同他告訴孟暢爸爸辣椒出了什麼問題,多半是某某原因,如果不是,看看某處,如為某種情況,則是某原因。
他這個回答,第一原因基本是對的,整體的準確率更是百分之百。
從糧食作物到果蔬作物,從食用菌類到塊莖作物,中草藥和花卉作物也難不住他,有時候還特麼跑到家禽類去客串一下。
普通使用者起初是注意不到這個情況的,也就專家們私底下唸叨一下:這多半是哪個農業機構的技術人員共用賬號吧?
直到某一天,空降一個小白,提問:
我家的陽臺長這個樣子,想利用一下空間,盡量多種些吃的改善生活,請問我該怎麼辦?
這種問題專家根本不想回答,或者敷衍一下“建議種植蔥姜蒜”。
這個崔棲潮又來了,他還拍了一下自己家的陽臺,放出來說:“我的公寓陽臺大小和你家的差不多,你可以參照一下。”
那張圖片中的陽臺,可以說把立體種植應用得淋漓盡致,在最大限度內利用了陽光、空氣、空間。
從崔棲潮最開始來,只有一株盆栽辣椒,到現在,滿滿當當。
圖片有小字標註種類,兩角的超大長方形盆裡長出藤蔓,掛著幾個碩大、黃橙橙的南瓜。南瓜對土壤的要求並不是太高,理論上陽臺是可以栽種的,但是,後續管理卻具有相當的難度,普通人根本不會選擇在陽臺種南瓜。
更別提這還只是作物之一。往旁邊,架豆的藤蔓都要爬到外牆去了,還沒結果,卻足見茂盛。立體種植架上,以葉類蔬菜為主打,茄果類蔬菜輔助,各類葉、花、果,堪稱五顏六色。
藤蔓類爬得滿架,搭了竹架的陽臺頂部幾乎沒有間隙,被綠色鋪滿,色彩豐富的立體種植架前還有盆栽式的特色蔬菜高低錯落。
整個空間像是蔬果構成的密林,雜而不亂,種類多但每一種都被精心照料,生機勃勃,狀態好得宛如在專門的大棚裡精心培育。
整張圖片的畫素也很高,放大可以看到細節,足以讓大家辨別出不是ps成果,也不存在蔬果道具,更甚者,連調色也沒有。
拍攝者真的就是隨便一拍,就拍出了個略帶魔幻的蔬果密林效果。
外行人可以從中看出美感,內行人則能看到技術所在。這可不是陽光房,而只是一個陽臺,這個密度,這個生長水平,這到底有多用心啊!居然還輕描淡寫裝逼,說給新手參考一下!
“我去,答主這是原創的?”
“這造的太好了,像花房一樣。”
“服氣就兩個字,技術流。”
“建議你們去看一下答主的資料,看他過往答題!亮瞎我了!”
這個回答不止在“小農問答”火了,還被人截圖搬到了其他處,表示:“這才是華夏人陽臺的正確開啟方式。”
都說華夏人的天賦技能是種地,這位弄陽臺菜園的,不但實用,還那麼具有美感。
而且到這時候,眾多普通使用者再折回去看崔棲潮的過往正確率超高、涵蓋率超廣卻因為沒專家認證鮮有人理睬的回答,以及他那個冷冷清清的送種帖子,這才驚了。
什麼叫你以為是青銅,結果是個王者?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