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似故人(2) 醋壇子一下就生氣得裂了……
祁隱同裴清是對反義詞, 祁隱內斂、清正、守規矩,裴清同他截然相反。
祁隱初得了她的旨意到長明宮中時,很拘謹, 他像重華宮裡的先生一樣給她講學, 不會多說一句任何與醫術無關的話,也不會有任何一點兒逾越之舉。他每每到長明宮,先給她診脈問安,再教她醫術。提著一個醫箱來, 又提著一個醫箱走。
是她起的先。
她六歲的時候母後因難産而死,宮中公主皇子雖多,但真正親近的也只有同胞兄弟姊妹而已。那時先太子早早地就入主東宮,對她這個嫡親小妹妹一直沒有時間照看,即使偶爾見著了,也是板著臉訓一通話。
秦王從小到大都待她好, 永嘉小的時候就日日黏在秦王身邊, 就像他腰帶上的一枚玉墜子一樣掛著。母後去世不久, 秦王就去邊關了。自此之後, 她孤身一人居在長明宮, 只有蕭承遠會因著太子伴讀的緣故偶爾來宮中尋她。
長明宮燈燭長明,卻是徹夜孤寂。
很多人都關心她,但永嘉知道, 他們關心的是公主,而不是她永嘉。直到祁隱來了, 他真正地關心她、待她好,不僅僅因為她是公主。她從前覺得日子很無聊,他來了之後,每一日都有盼頭。
加之, 十六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適齡的公主小姐們在閨房私語中都會討論哪一家的兒郎好,因為馬上就要及笄了,也該嫁人了。永嘉十幾歲時便開始參加一些雅宴,又或是觀馬球觀蹴鞠,在這些宴會上,一個要緊的事就是挑一挑未來駙馬。
永嘉不喜歡那些精壯得太過的武夫,他們打完了馬球流著的那一身臭汗總叫她皺眉掩鼻;她也不喜歡那些讀書的文官家裡頭的公子,一個個都文弱得不得了,就如喬若雲所說的細胳膊細腿像個螞蚱。
至於蕭承遠,在那時候他對她的意義和喬若雲是一樣的,所以她壓根沒想過他。後來也幾個宮裡的娘娘明裡暗裡問蕭承遠好不好?永嘉聽了這話蹙了蹙眉,蕭承遠啊,蕭承遠倒是個好的。
蕭承遠雖然是個武將出身,但肚子裡墨水很足,所以陽剛之中猶帶了些文人味。他很明白她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每次見她都是打扮得妥妥當當有一股書卷氣,同身上那股子兵營裡頭帶出來的野氣中和了一下,一切都顯得剛剛好。
到了現在,永嘉才明白這些都是蕭承遠精心籌劃過的,當時只道是他的習慣而已,所以沒有給他任何的留意。但是留意不留意都沒有用,因為喜歡一個人這個問題實在很看緣分,不是因為蕭承遠當時做得很好她就會喜歡他。
就像祁隱什麼也沒做,他只是他,她卻喜歡他。
永嘉尤其喜歡祁隱給她診脈時的樣子,她的腕上搭一張錦帕,透過薄薄的綢料她可以感受到祁隱指尖的溫熱。她很喜歡看他這時候低著眸微微蹙眉的樣子,有時候還要故作身子不適叫他的眉蹙得更深。
從一開始,她就喜歡看他擔心自己的樣子。
她還喜歡看祁隱講課時候的樣子,這時候他的神情淡然,不會像重華宮先生那般痛心疾首,也不會像太醫院醫正打發她那樣敷衍。他總是很耐心地教她,她很樂意待在他的身邊,因為他翻動書頁的時候,會帶來一股淡淡的藥香。
永嘉那時候見過的男子都是世家裡出來的,又或是科舉上來已做了官的。他們身上都沾了些書呆子的迂腐味,又或是官場裡頭的汙濁氣。在這種時候,祁隱驀然出現在她的十六歲裡,就像一支荷一樣,亭亭,不染汙穢。
祁隱二十六歲,這個年紀的男子該是有了家室,甚至還有了孩子了。永嘉惴惴不安地派人去打聽,沒想到他竟沒娶親。驚訝之餘,她生了一些希冀。那時候父皇還在,還很寵她。永嘉天真地覺得只要她執著著,就可以將祁隱招來做駙馬。
所以她曾經佯裝不經意地問他:“你訂了親了沒有?”
祁隱伏著頭在給她寫一些批註,回道:“家父家母去得早,未給微臣安排此事。”
永嘉又問:“那你自己不給你自己安排嗎?”
祁隱一愣,抬了頭,默了好一會兒才道:“孤身一人慣了,未入太醫院前只想著如何治病救人,所以未曾想這件事。”
永嘉壓下了心中的高興,只作好奇狀道:“那你有喜歡的女子嗎?”
祁隱很坦然地看著她,然後搖了搖頭。
這份坦然,叫永嘉傷心了很多天。
因為他太坦然了,所以他其實一點兒都不喜歡她。
後來她才發覺,祁隱或許不是不喜歡她,而只是不知道喜歡是個什麼東西。
她的身子不好,祁隱自從接手長明宮診脈問安之事後,就對照料她的身子一事極其上心。他配了專門的藥方子給她,讓她日日喝著,那也算是養身湯,不過比後來裴清給她開的要苦百倍。因為這個原因,她皺著眉捏著鼻子還是咽不下去,最後還是吐回了宮女捧著的水盥裡。
她抱怨說太苦了,祁隱蹙著眉說這是一定要喝的,長久地喝下去才能慢慢治她的身子。但她的身子都弱了十幾年了,從前也沒有太醫開這種藥喝,便未將祁隱的話放在心上,只敷衍著他喝了喝了。
有一日實在不巧,被他撞見了她將藥倒在花盆裡頭,他登時就生氣了:“你就是這麼待你自己的身子?”
還未等永嘉做個什麼解釋,祁隱就甩袖出門了。
一個太醫對公主稱“你”而不稱“殿下”,甚至還敢給公主這樣的臉色看,該拉下去打二十板子。但是永嘉很高興,非常高興,她發現,祁隱應該喜歡上她了。
現在想來,喜歡還不如不喜歡。
往後的事情永嘉不願再回憶,收了思緒,看著眼前的阿和道:“他是個很好的人,清正、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