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
邀請這楊元楨來赴會,乃是靈臺與霍於意的得意之筆
盡管現下朝中已有不少臣子傾向於儀王李鈞,但依然聲威不足,尚有大批官僚態度搖擺不定,尤其是天下士林之中還有不少人認為福王是儲君不二之選,長幼之序在這班讀書人心中,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僅憑皇長子的身份,福王便可收攏不少人心,更何況還有個深諳權術之道的曹汝觀在他身邊。因此,須得找一名德高望重,名動天下的老臣為儀王後盾,方才能萬無一失
靈臺和霍於意將朝中老臣一一審視一遍,最終,將目光落在了這位楊老夫子身上
雖說楊元楨一介翰林院文臣,既無實權也無高深背景,但他一身清傲,年高德馨在朝臣中素有清望。而文壇領袖的地位,更足以絕天下讀書人悠悠之口。不過最最重要的,還是他曾為福王老師的特殊身份
當年皇上選楊元楨為皇長子授業之師,便是看重他才華出眾,品德高潔,隱隱也有要好好栽培皇長子之意。這一點楊元楨自然心知肚明,對福王也是嘔心瀝血,傾囊而授,只盼福王登基時,自己便可以帝師之名,功載千秋——這乃是文臣至高榮耀,楊元楨何不心動
哪知福王李鋮卻懶怠貪玩,全不把讀書放在心上,只是變著法子敷衍他。楊元楨雖然暗自憂心,但他骨子裡終究是抱定了儒家那套立長不立幼的傳位之法。雖然福王不成器,但皇後無子,百年之後,這皇位終究是福王的,也因此,他才甘心忍著滿腔委屈,懷著帝師夢,一直為福王當個閉眼先生
直至三年前福王因為母守制期間行止不端見第四十五章),惹得皇上大怒,不僅斥責了福王,更將主要罪責歸在楊元楨教導無方上,將他貶斥至翰林院當個閑散官
雖則在一般讀書人看來,翰林院已是遙不可及,但對楊元楨這滿腹詩書的秀士未免大材小用,他滿心不甘卻無處發洩,雖有文壇領袖的名號與天下士子的仰慕,但終究沒法一酬壯志,彪炳史冊。是以他雖然表面上一副淡泊知命之態,滿頭須發卻在幾年間全白了
他本還盼著福王早日登基,讓自己揚眉吐氣,但眼看其他皇子紛紛封王,這希望也越來越渺茫。就在他以為此生便潦草葬送在這翰林院中時,靈臺公主府司言霍於意的到訪,又讓他看到一絲希望
放棄福王,改為擁立儀王——為福王當了這麼多年的老師,楊元楨很難轉過這個彎子。但靈臺公主給出的價格實在太誘人:擁立之功,託孤之臣
乍一聽到這八個字,楊元楨昏沉沉許久的頭腦,瞬間便清醒起來
平心而論,雖說福王不算個好學生,但這麼多年以師禮敬待他,此時要背棄福王,楊元楨心中很是不忍。他熟讀經史,知道爭位失敗的皇子下場如何,他也不願看到自己調教數年的學生落得如此結局
但是公主開出的條件卻讓他無法不動心。擁立之功,託孤之臣——這已是文臣之極,於此相比,帝師之榮譽又算什麼。他一向甚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雖然滿腹詩書,卻無夔理陰陽,濟世經邦之才,如伊尹霍光這等名臣是做不來的,只求能以文名光耀千秋,是以之前便對帝師之命孜孜以求
而公主這番許諾,卻分明讓他看到自己與那些千古名臣並肩而立的可能
他知道靈臺公主也有能力給他這些
霍於意走後,楊元楨將自己關在書房一天,撚斷幾根長須
這一夜他失眠了,合上眼便是自己身著一品官服,昂首鶴立在文臣班首,
殺人還需用刀。做一個決定,比殺人容易
靈臺公主站在一旁,不動聲色的將楊元楨每個表情都收在眼中,她早就知道這老頭一定會來。這個楊元楨,滿朝皆知他不好錢財,不好女色,不好酒肉。但靈臺一直都知道他好什麼,他好名
一個人好名,就授之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