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聆凝視她的背影,宛如冬日河流的眼眸逐漸破冰,泛著細碎的陽光。
她們拎著袋子步行走回樂景巷,李鶴薇將東西放去後座,伸手拉開駕駛位車門:“我們去一趟望海城,打聽馬知明和樂琪在佑臨的生活。”
“好。”
導航3.7公裡,李鶴薇把車停在小區後門,快步走去保安亭,出示警官證,開門見山道:“您好,請問你們這裡有沒有一位叫樂琪的業主?”
樂琪的雙親已經去世,李鶴薇猜測房産應該在她名下。
“稍等,我查一下。”保安查詢業主資訊,“沒有。”
“沒有?”李鶴薇追問,“最近兩年的賣房資訊呢?”
“要去物業中心查。”保安撥打內部號,笑著說,“我幫你問。”
“謝謝。”
電話接通,保安說明情況,管理員很快回話:“樂琪,年8月19號過戶給其他人。”
李鶴薇提醒:“你問她,樂琪和小區的鄰居來往密切嗎?”
“我開擴音,你講。”
話筒對面的管理員回應:“我聽到,你說誰和樂琪走得近?”
“對。”
“3棟602的楊婆婆,我看她經常和樂琪在戶外聊天。”
“好的,感謝配合。”結束通話電話,保安刷卡放行,“噴泉朝左走,斜前方。”
望海城是佑臨縣第一批電梯房,開發商精心打造,綠化覆蓋率高,容積率2.5,兩人繞過噴泉,前行將近200米才瞅見3棟的標誌。
李鶴薇敲開603,楊婆婆熱情接待。眼前花甲之年的老人鼻樑架著一副老花鏡,舉手投足間流露出詩意,每一個微笑也藏著故事,散發濃厚的文藝氣息。
難怪樂琪與她交好。
她們分坐茶桌兩邊,楊婆婆將茶杯輕放在陶聆和李鶴薇身前,笑容和藹:“我泡的花茶,小琪也喜歡喝。”
李鶴薇語氣委婉:“楊老師,不用客氣,我們聊會兒天就走。”
“來者是客,警察也不例外。”
“好,謝謝。”陶聆先端起茶杯,輕呷兩口。
“你們想知道小琪和小馬的關系如何,是吧?”
李鶴薇點頭:“嗯,方便查案。”
“他倆同門師兄妹,都是燕城師範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小馬年長小琪2歲。”楊婆婆拿出一本詩集,翻開2—27都是兩人寫的詩,小馬明顯比小琪浮躁,嚮往著高物質生活。”
“無可厚非,誰不想賺錢?但把握不住底線,容易出事啊。”楊婆婆背過身,慢悠悠抽出書櫃第三排的兩本書,轉回頭,依舊雲淡風輕的模樣,但語氣卻稍顯沉重,“這是以小馬的名義出版的小說,然而真正的作者卻是小琪。”
“我本來不看懸疑類圖書,兩年前,知道小琪的愛好,出差燕城的時候帶回來兩本。”她將嘆息沉回胸腔,不緊不慢地說,“不看還好,隨便翻兩頁,就發現端倪。”
陶聆接腔:“我一個對她來說的陌生人也察覺不對勁,更何況您。”
“你是?”
“小說的忠實讀者。”陶聆拿出《暗夜》,話語不停,“兩年前,小說沒有如今的銷量,一般在省會城市才能買到,所以馬知明不知道採取什麼方法瞞天過海,樂琪長達數年都被蒙在鼓裡,直到你把刻著盲文的書送給她?”
“是的,她知道後想要小馬向出版社坦白,卻被家暴,幸好成功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