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識之士面面相覷,分別看到了對方眼中不可置信的目光。
先來看看“核聚變”這個科技詞彙所代表的意義。核子反應産生的能量分為兩種,一種是核裂變,一種是核聚變。
原子核在發生裂變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一千克鈾235的全部裂變將産生二萬兆瓦小時的能量,與兩千五百噸煤完全燃燒釋放的能量一樣多。而同等級的核素,聚變反應比裂變反應能量超出幾千幾萬倍。
從科學家提出理論到實現應用,到現在已經將近百年。目前全世界商業運轉中的核能發電廠都是利用核裂變反應而發電,沒有一家是核聚變,因為人類目前尚未完全掌握受控核聚變反應堆技術。
核裂變電站的技術一直在發展過程中,目前已經進化到了三代,第四代還只是設想。自從日本東海海嘯引發福島核電站核洩漏危機後,引起了各個國家的反思。核能到底怎麼用才是最安全的?
當然只能是核聚變!
比起核裂變,核聚變顯然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清潔、環保、安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幾乎不會發生洩漏的危險。如果說核裂變反應堆是時刻不穩定的炸彈,那麼第二代核聚變氘和氦3的反應幾乎不會産生中子,換句話說,第二代核聚變電站可以直接放在市中心。這一點無疑是極度安全的。
熱核反應中的氫原子核即氘和氚,可以直接從海水提取。每公升的海水含有三十毫克氘,只要七大洋的海水未曾幹涸,熱核反應便能無窮無盡,人類或許可以利用這種能源直到文明消亡。
這該是何等一幅令人嚮往的景象。
問題是,從八十年代成功進行受控核聚變實驗迄今為止,人類尚未建成一座受控核聚變反應堆,更勿論核聚變電站。科學家對於受控核聚變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洪武集團竟然實驗成功並真正建成了反應堆,距離核聚變電站僅有一步之遙,委實天方夜譚。
一旦朱青侯的發言得到證實,那麼——新世紀能源革命的曙光已經提前降臨!
而在場的所有專家、學者、領導、記者正在經歷這一輝煌時代的黎明,他們正在見證歷史!
想到這裡,現場人群不由自主的沸騰了。沒有人不為之興奮乃至癲狂錯亂的。
朱青深接過麥克風,敲敲桌子,用力咳嗽了一聲,道:“當紅軍戰士翻雪山過草地時,很多人只能靠煮皮靴熬皮帶果腹,然而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立下了誓言,要讓全國人民日後都能用上電燈。他們是無私的,偉大的。在隆慶實驗室始創之初,我們的研究人員向偉大的紅軍戰士致敬,也立下了自己的誓言,要讓全世界人民用上核能。現在我們向這個目標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愛德華茲急急起身,大聲問道:“朱先生,你們真的建成了熱核反應堆?”
朱青深道:“愛德華茲先生,請您稍安勿躁,在新聞發布會結束之後,我將邀請一部分專家學者以及媒體記者前往隆慶實驗室參觀我們的四號熱核反應堆。”
臺下又是一片大嘩。序列排到了四號,說明洪武集團成功建造的已經不止一座。
朱青深很滿意眾人的反應,對著講稿念道:“洪武集團暨能源部投資四千七百億華元,在秋山市興建全球第一座熱核發電廠,年內開始動工,建造週期計劃為二十年,我們打算在這二十年建造十臺機組。將於五年內建起第一臺機組,預計裝機發電量為一點七億千瓦,是我國現有核電站發電量的十二倍,也是全國所有電站裝機發電量的百分之十,屆時將為象京、中海、廣南、福春等省市提供電力供應。”
臺下已經完完全全呆住了,光是一臺機組的發電量已經佔全國發電量的十分之一,一臺機組就能滿足好幾個經濟大省的所有用電需求,這種能力委實恐怖。
他所提到要建造十臺機組,那麼換算過來,單單一座熱核發電廠就能為全國供電,太不可想象了!
年邁的解英華教授在工作人員攙扶下顫巍巍起身,接過話筒問道:“朱先生,你們使用的是什麼材料?”
這話問到了點子上,熱核聚變反應時産生極高的溫度,最高可達到四十萬攝氏度。由於目前科技條件的限制,人類尚未研究出可承受四十萬度高溫的材料,這也是熱核反應堆遲遲沒有進展的最主要原因。
朱青深微微一笑:“抱歉解教授,材料的構成屬於國家機密,我不能公開。我可以私下告訴您,但不是現在。”
解英華便不再說話,交出話筒,重新坐下。他是國寶級科學家,兩度拒絕了諾貝殼物理獎,多次受過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門下子弟門生無數,其中不乏任職高層,要接觸這一機密並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