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璋看著前線軍報,臉都黑成了碳。
“我們原本還在等待進攻應州府的機會,沒想到這時候李氏王朝下了戰書,你說他們怎麼就那麼喜歡在元氏王朝的地盤打架,也不怕被漁翁得利?”
這點趙均倒是有所猜測,這是藉著兩股義軍交戰,一步步蠶食南方本就不多的屬於元氏王朝的地盤,也恰恰如此,才能斷了元氏王朝置身事外的心思。
這樣的事情多了,元氏王朝花費百年建起的統治威信,便蕩然無存,元氏王朝沒有了正統這個身份,一步步被逼離南方,才符合所有義軍的利益。
李氏王朝,不可小覷啊。
“李氏王朝最大的敵人,從始至終都是元氏王朝,他們並不想與清遠軍為敵,而是不得不如此。”
一個勢力大了,就不得不為名聲所累,一如李氏王朝,一如現在的清遠軍。
若是清遠軍草創之時,郭將軍既然入了清遠,還不是甕中之鱉,隨意炮製。
可惜——
當初趙均藉著元氏王朝與李氏王朝在南河交手之際,將南河攬入懷中,這可是狠狠打了李氏王朝的臉。
原本李氏王朝權衡利弊,並沒有堅定出兵與清遠軍為敵的打算。
李氏王朝是是國家體量,清遠軍元帥只是一位將軍,若是勝了沒有什麼好處,敗了還會威風掃地,自然大大的不划算。
李氏王朝大概是收到了郭將軍入清遠的訊息,料定此時清遠必然一團亂麻,正是可乘之機,所以,這封挑戰信便順利送出來了。
當然,能引起李氏王朝如此重視,被先行的前輩看做勁敵,說明清遠軍也真正成了氣候。
“趁人之危之徒,無恥至極!”
趙子璋如何憤怒,也解決不了現在要面對的難題,當務之急,是派何人迎戰。
”既然事情由我而起,自該我去圓滿。白音我定是要帶上的,鄧贇也可同去,想必他很樂意。“
趙均沒有挑多少人,畢竟清遠局勢不穩,心腹不得不分派一些駐守陣地,若是趙均打仗回來,老家都沒了,那便是如了李氏王朝的算盤。
“阿弟要出征,那便給大哥我出個主意吧。郭將軍到了清遠,動靜不小,到處拉攏人脈。聽說各位將軍府上,都送了重禮,連大哥的謀主李先生那兒,都沒有落空。
不過聽說郭將軍的人根本沒有進李先生的門,便被言辭拒絕了。
我雖知那些武將並無動搖,可他們也忍不住收下了郭將軍的重禮,在這方面,還是如李先生這樣的謀臣做的更妥帖些。”
提起李先生這一舉動,趙子璋是滿意的,只能說他雖然不太喜歡李先生這樣的文人彎彎繞繞,可這些人做事周到,起碼讓趙子璋很是痛快,這一點就值得那些草莽出身的武將多學習一二了。
“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兄長既然吃了魚,又何必嫌棄這魚多刺呢?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各司其職,這才是世道正常的發展。”
眼看著趙均說東說西,就是不迴歸正題,趙子璋後知後覺,趙均這狎猝的性子又犯了,當初他們相認時,因為煮酒論英雄,趙均不也吊足了他的胃口?
“阿弟——”
見趙子璋真急了,趙均才吐漏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