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和?
趙均下意識看向兄長,他當然知道季和與兄長交情深厚,甚至當初兄長會去應州府,都是因為受到季和相邀。
趙子璋投奔郭將軍時,季和就已經是郭將軍帳下千戶。
季和與郭將軍是舊識,而且是知遇之恩,有了這層糾葛,此時郭將軍若是想要拉攏季和,似乎是一步好棋。
趙均早就料到,若郭將軍到了清遠,必然手段頻出,為了真正掌握清遠軍,自然要拉一批打壓一批,後者當然只能是作為清遠軍的建立者的趙子璋。
而前者,便是清遠軍的各位將軍。
清遠軍組成複雜,根基卻是當時趙子璋拉起的一班鄉勇,郭將軍想要拉攏這一批人,非常困難。
至於後面加入的各路降將,還有招攬的謀臣,只要趙子璋給出的利益比郭將軍高,完全不必擔憂他們的立場。
謀臣看中的是清遠軍可以讓其一展所長,是謀劃的清遠軍未來的前途。
武將更多是在戰場被折服,可以說只要趙均不動搖,他們不願與趙均為敵,大方向上還是能保證忠誠的。
趙均也相信趙子璋,不會薄待這些未來跟隨他打天下的擁簇。
所以趙均根本沒有將郭將軍的拉攏計劃放在眼中,沒想到他居然尋了季和作為目標。
不得不說,這個選擇對趙子璋才是真的打擊。
季和是趙子璋的結義兄弟,是最早跟隨他的人,是發小,也是鄉黨,就是這樣的人若是叛了趙子璋,大概不少人都會懷疑趙子璋有問題。
畢竟若不是趙子璋本身有什麼不可彌補的問題,作為他最親密的人的季和,又怎會舍了趙子璋去投奔郭將軍。
“這不可能,當初季和已經是千戶,我要離開應州府時,他二話沒說便跟著我走了,所行所想都是我的利益,他不會背叛我。”
趙子璋哪怕因為出身,有種種問題,但對兄弟們的這份信任與託付,卻是令人動容的。
他能在此時如此堅定相信季和,本就需要一份魄力。
就像當初知道趙均身陷險境,作為一軍主帥的趙子璋,還是義無反顧的離開大本營,去尋趙均,將趙均接回了清遠。
可以說,當初若不是趙子璋的臨時決斷,趙均哪怕能脫險,也不得不付出慘烈的代價。
對武將而言,跟著信任自己的主將,才能放心交付後背,才能安心征戰沙場,這一點,趙子璋做的很到位。
“我知趙將軍與季和將軍關係匪淺,可這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益往來,季和對趙將軍多麼情深義重,也不代表他會不為利益所動。大部分人都可同苦,不可共甘。若是季和將軍投靠郭將軍,他便能得到一枚霧珠,成為真正的武將,以後建功立業才有本事依仗。”
武將的依仗是什麼,是軍功,軍功從何處來?自然是憑本事廝殺。
清遠軍壯大,倚靠的便是這些掌握了軍陣的武將,一定程度上,一個勢力擁有武將的數量,代表了這個勢力的強弱。
郭將軍的應州府還沒有清遠軍掌握的地盤大,為何相比之下,能與清遠軍相抗衡,就是因為郭將軍手下擁有軍陣的武將比清遠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