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二嫂平靜的太快,從失魂落魄的絕望到接受一切的平靜,過度的非常突兀。
就好像韓二嫂知道自己的小兒子,離開她後,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自家大兒子也很快能回家一樣。
事實離韓大嫂的猜測也差不遠,韓山剛失蹤時,韓二嫂覺得天都要塌了。
沒想到昨天,她卻收到了一封意外的來信。
這封信來自她的丈夫,那個應該死在黃河決堤中的民夫。
韓氏王朝派了人,用最低調的方式,接走了韓氏王朝的少主,她的山兒很快就會成為韓氏王朝的王。
北方諾大的基業,都會匍匐在她的孩子腳下,從此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當初元氏王朝的丞相要大力治理黃河,可那個時候,韓家已經約定了去投奔義軍的時間,作為一家之主的公公,因為二兒媳與韓氏王朝太后的關係,早就鋪好了後路。
所以,公公與同村的徭役們並沒有去黃河,而是直接北上,打算去投奔離他們最近的徐州府張將軍。
為了給韓家留下一條後路,才有了韓家村搬遷到崑山縣的決定,事實上村長將這個任務完成的很出色,他幾乎帶著全村的人走到了應州府外。
韓二嫂一直知道,自己的公公不是一般人家,否則,怎會有那樣的眼光,精準的選擇好了時機,又搏命般的將賭注押在了逐鹿天下的賭局上。
韓家村的韓家,從來就只有十五支,這第十六支是在三十幾年前才悄悄回到韓家的。
十六房曾經是韓家村的驕傲,他們在舊朝一步步科舉興家,官位最高時,曾出任三品都督,可惜王朝顛覆,元氏王朝雖然收攏了一批降臣,可韓家卻整整傲骨,寧願與國同休。
為了安撫歸附的漢臣,元氏王朝並沒有殺了韓家滿門,而是將所有不降之人,盡皆流放西南。
流放之地,艱苦維存,韓家在苦水裡泡著,看不見出路。
後來,韓家花了兩代人的努力,才送回了十六房一支。
十六房承載著所有韓家人的希望,他們迴歸故里,有了族人的幫助,才能得到一個清白的身份。
若是元氏王朝一直松柏長青,韓氏自然會向其低頭,只要能救家人於苦海,總要有些人站出來犧牲自己。
沒想到回到韓家村的公公,才發現他們根本無力供養後代舉學。
他們曾經最落魄的時候,都不缺讀書的錢,可惜,只有真正一無所有後,才明白曾經擁有的,是如何難以達成。
公公少年時曾得到了一段時間世家的教育,但他的兩個兒子,卻只能和普通人一樣,家裡竭盡全力,才只讓韓仲瓊讀了些書。
韓仲瓊本來讀書資源就不足,先天天賦不高,後天又不努力,他的水平自然遠達不到做官的地步。
後來,韓仲瓊受不了家中重擔,直接離家,來了百里之遙的崑山縣討生活。
也不知是走了什麼運,居然謀取了一個小吏的官職。
但這並不能讓公公滿足,韓家舉家之力送出他,不是讓他來當普通人的,也不是來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的。
當紅巾遍地時,公公便知,一個更好的未來,擺在了他的面前。
所以,他集結鄉勇,打算歸附最近的義軍,也就是徐州府的張將軍,沒想到元氏王朝要治理黃河,徵召徭役,將公公與夫君一併召去。
公公帶著全鄉人逃了,這才避過了必死之局。
之前韓二嫂以為,他的夫君該跟在徐州府的張將軍身邊,沒想到張將軍很快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