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陽也在關注,看到《光年之外》火爆的趨勢,估計很快就能超越《see again》成為第三,稍微鬆了一口氣。
雖然他有信心這首歌會火,但在真正的結果出來前,他還是有那麼一絲不確定。
現在看來,果然金子無論放在哪個世界,都是會發光的。
可惜米琦那邊出了點問題,否則那首《學貓叫》,就算不能快速上榜,也能在網上流行起來。
可也不知道那姑娘是怎麼回事,突然就像消失了一樣,連節目都是別人代替。
……
徐珍妮此時在自己的工作室,這一週節目組裡沒她什麼事,所以她能回京城看看工作室的情況。
林可薇突然發了單曲,而且還是鄔陽寫的,並且在榜上還如此強勢,這確實讓她始料未及。
華語歌壇,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一潭死水的?
或者說,到底是什麼讓華語歌壇變成這樣的?
長期在這個行業裡摸爬滾打,徐珍妮覺得自己有一定的發言權。
真的要追溯的話,那就是歌手被資本收攏,歌壇被資本掌控開始吧。
現在的社會,資本的手腳已經伸得太長,藉著網際網路模式和大資料,壟斷平臺、壟斷資源。
他們能讓大眾聽到想聽的,當然也能讓大眾聽到,他們想讓大眾聽的。
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有些歌你根本毫無印象,甚至連歌名、歌手都不知道,但就是覺得聽過。
因為你確實聽過,平臺的各種推送,會在你毫無警覺的時候,把他們想推送的東西放到你的面前。
這是一種繁榮,但卻是不健康的繁榮,因為只有百花齊放的那個時代,才是最為璀璨的時代。
但是很明顯,現在已經沒有哪一個人,能有這般強大的力量,來打破這樣的局面。
即便偶爾出現一個兩個驚豔的天才,但他們還是向資本靠攏,最終成為資本的一部分。
誰不稀罕錢啊。
如果鄔陽真的能如他所說,一天能寫一首歌,這樣的天才到最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特立獨行的大俠,還是更大更貪婪的資本?
徐珍妮不知道。
但毫無疑問,林可薇這首《光年之外》,成績好得讓她有點嫉妒,但也再次展示出鄔陽的創造力。
而前幾天公演,鄔陽展示的那首二次元歌曲,雖然節目組後臺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但她卻持有不同的意見。
節目組的那些人,年齡太大,根本不懂什麼是二次元,更不懂二次元的歡樂和瘋狂。
想到這裡,徐珍妮打通了蘇良的電話:“你今天抽時間去找鄔陽,趕緊把《達拉崩吧》這首歌錄了。”
“但授權協議還沒簽呢。”
徐珍妮:“等我明天回來補,他不會有意見的。”
“好,老師,這麼急,我們是不是要跟他徹底合作了?”
“還不急。”
“為什麼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