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想得太簡單了。
“廣電總局要你拍四部商業片,就讓拍一個文藝片,你現在才拍三部商業片啊。”高冷問道。
“是。”張總很是憂愁地抽了口煙:“我是這麼琢磨的,一部商業片兩個月就拍完了,我就讓我助手去拍然後掛上我的名字就行,我自己主攻文藝片,我老嘍,這部文藝片是我為數不多的希望了。”
高冷點了點頭沒有再說話,只是舉了舉杯喝起酒來。
右上角是一個拍紀錄片的導演,他在國內的紀錄片圈內頗有名氣,可是臉上卻寫滿了落寞。紀錄片?這十幾年帝國出過什麼好紀錄片?撐死了就一《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還變了味。
一部紀錄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拍就是好幾年,真實地記錄真實的生活。新加坡有部紀錄片特別有名,這個導演在一家幼兒園360度安上了攝像頭,整整十幾個班子在攝像室跟蹤拍攝,鎖定一個班的七個孩子拍了整整五年。
這得耗費多少錢?
不說片子後期的剪下,就這些攝像師三年的費用就夠嗆。
最終這部紀錄片轟動了整個教育界,一共十集,從幼兒園到小學入學前期,這七個小孩整個成長被記錄了下來,家長們知道了,原來天天第一個放學了就去接是會有問題,天天最後一個去接,孩子日子久了是會有心理疾病。老師們知道了,如果在幾次孩子打鬧的時候調解出了錯,錯怪了乖孩子,那很可能影響到她後續的發展的。
這是成功了的紀錄片,起碼要花一兩個億,耗費幾年的時間。
那麼不成功的紀錄片呢?花了錢還沒拍出好東西的紀錄片數不勝數,拍出了好東西卻不賣座的紀錄片在海外更是多了。帝國的大佬們沒有幾個人願意投資紀錄片。
文藝片都沒人投,更別說坑錢的玩意兒紀錄片了。
高冷的目光落到這位紀錄片導演的臉上,他孤傲地獨自一人飲酒,聽到其他導演聊票房,臉上時不時露出鄙視的冷笑,落寞卻孤傲,典型的文青。
而另一邊就有一個意氣飛揚的新晉導演了,李導演是專業拍商業片的,如今拍商業片的極多,什麼明星什麼作傢什麼主持人都操刀拍起了商業片,還有一些國外留學回來有錢有見識的新秀導演也加入了商業片的行列。要在商業片裡殺出一片天地來也是不易。而這位李導顯然是商業片中的龍頭老大了。
“張導,我覺得你想拍的這個文藝片十有八九又會被否了,你那個踩著線啊。”李導演遞過一根煙:“更何況你還差一個商業片沒拍完呢,蘇總這個人精得很,我覺得她除此涉入影視界肯定先拍賣座的,你啊,沒戲。”
都是競爭對手,導演們都覺得自己的本子好。
盯上了蘇素這塊肥肉,她是金主,她是出品方,她來挑選製作人、導演。
高冷看了看這幾個導演,這些導演都是奔著蘇素來的,而他卻要在蘇素這搶肉。
搶哪塊肉呢?
文藝片、紀錄片還是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