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事……你到現在還沒有放下嗎?”
“如果是你,你能放下嗎?”
“或許吧。”
“你想聽我說實話,還是假話?”
“假話怎麼說,實話又怎麼說?”
“如果你想聽假話,我會說我早就會放下那件事;而如果你想聽實話,我會說我自己很難放下。”
“你倒是很會說話嘛。”
“也許吧。”
“不過,即使你依然放不下那件事。我還是有必要告訴你,在這個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需要我們去感受。我們不能因為一些挫折,而從此遠離世界所有美好的事物。你說是不是?”
“我知道。比如陽光、美景、親情和友情……對嗎?”
“是的。你說的很對。”
“這些道理我都懂。別說我是我,就算是個孩子也會懂這些道理,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少而又少。不對嗎?”
“沒錯。這就是人的差異性。每一個人所生存的環境不一樣,所以性格和心理也就不一樣。”
“你的性格是什麼?”
“我的性格是……噢,我想我被你套進去了。你提問技巧可真是高超,我差點就被你套進去,化主動為被動。”
“是嗎?我怎麼不覺的?”
“我們換個話題吧?”
“換什麼?”
“旅行,你覺得怎麼樣?”
“有這樣一句話‘讀書和旅行,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是不?”
“是有這樣一句話。我想說的是,我們國家共有960萬平方公里,有很多適合旅行的地方。比如,你可以去西藏看布達拉宮;也可以去雲南大理,尋找一個美好的邂逅;你還可以去內蒙古,感受碧草藍天,牛羊成群;還可以去哈爾濱,欣賞冰雕,親身感受充滿無限魅力的俄羅斯風情……總之,你能去的地方真的有很多很多,何必要把自己憋在家裡呢。”
“那些地方你都去過嗎?”
“慚愧。我只是去過其中一兩個。”
“去過哪裡?”
“去過布達拉宮,去過雲南大理。”
“嗯。你說的沒錯,你所說的那些地方,每一個都夠我玩好長時間了。”
“這麼說,你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