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何人合適?”
林靈素又嘟嘟囔囔唸了半天咒語後說道:“太子水德,如果太子祭天,洪水必退。”
“朕,知道了,老神仙下去吧。”
林靈素聽出來了官家語氣中的不快,於是就起身起來。在路上他不由得暗自佩服蔣忠的計謀,不管什麼情況下,洪水早晚會退,不管官家是否讓太子祭天,自己都可以自圓其說,相反,太子是一把黃泥巴掉進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果不其然,道君皇帝對於所謂的太子水德還是有三分忌諱的,內心深處是不想讓太子趙桓祭天的,於是就把這件事暫時放到了一邊,而是把王黼,高俅等人召集起來,看如何平定江南宋江的二次造反。
朝臣在朝堂上明爭暗鬥,都是一把好手,唇槍舌戰,殺人於無形,當年百戰百勝的戰神狄青就是被文官的口誅筆伐給逼得鬱鬱而終。文官這種伎倆在朝堂上是百發百中的必殺技,可是一旦到了戰場上,相約江湖的時候就玩不轉了。
無論是王黼還是高俅,甚至連鄭居中,李邦彥,白時中等人都是一個強調,那就是調西軍進江南平叛,好像偌大的宋朝除去西軍之外,其他的百萬禁軍都是吃乾飯的。
西線的交戰處於膠著狀態,一旦西軍撤出,那麼先前的勝利果實就會化為烏有,損失千萬貫的西征算是徹頭徹尾的失敗。死傷十幾萬將士,耗費軍餉數千萬貫,歷時數年的西征一旦失敗,宋徽宗不敢相信會是什麼後果。他想做千古一帝,還想著泰山封禪,又怎麼能夠接受失敗的命運呢?
關鍵是,宋徽宗內心深處還是希望童貫最終能夠從西線直接回軍北上,去奪取幽雲十六州,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讓西軍難下呢?
官員們七嘴八舌說不出來個章程,太子趙桓唯唯諾諾,惲王趙楷環顧左右而言他,這些讓道君皇帝趙佶十分的惱火,他盯著高俅說道:“你掌兵,就來說一下怎麼辦吧!”
太尉高俅知道自己繞不開,現在官家問起來了,只能硬著頭皮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海州知府張叔夜可以參與評判。”
張叔夜這個人還是當初蔣忠推薦給高俅的,這個時候這個老奸巨猾的傢伙現學現賣,直接丟擲來這個方案,至於是否可行,他心裡也沒底。
不是高俅心裡沒底,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知道張叔夜有統兵的才能,畢竟小小的海州知府距離朝廷太遠了,這些相公們誰會在意呢?
雖然大家不熟悉張叔夜,但是既然高俅提出來了,於是一個個的都說好,很顯然這個鍋是讓高俅背。這群老奸巨猾的文官抱定了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思,一致同意張叔夜統兵。
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文官集團太過龐大,這些傢伙的意見比皇帝陛下的意志都重要。要不然靖康之變的時候,也不會出現宋欽宗被脅迫去金兵大營談判,皇后朱璉,太子趙諶被脅迫去金軍大營做人質,北宋也不會滅亡。
知政堂的這些相公集體透過的決議,皇帝是推不反的,只能不打折扣的執行。這次也不例外,即便大家都看好張叔夜,道君皇帝也只能同意。
道君皇帝趙佶知道再討論還是這個強調不會有變化的,於是就說道:“既然愛卿都同意海州知府張叔夜出征,那麼諸位愛卿看,率軍多少合適呢?”
這個問題難住了這些相公們?在這個時候,大家開始懷念蔡京的好,這樣的問題也只有這隻老狐狸的回答才能夠迎合聖意。這些相公們壓根不知道宋江有多少兵將,王慶有多少兵將,更加不知道派多少兵將才能夠平叛。
(本章完)
喜歡額是蔣門神請大家收藏:()額是蔣門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