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和魯大大在魏大山家已住半年了,萬聖山村的情況,他們已大體瞭解。
這個村是著名的窮村,田土少而貧瘠。
每年的糧食收成甚微,人們煎熬在生存的飢餓線上。
村民們常常是以粗茶淡飯度日,什麼雜雜菜菜,填飽肚子即可。
改革開放後,萬聖山村的變化很大,窮地方迎來了曙光。
一些年輕人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這些老年人和半老不少的人,還在辛勤耕耘著這塊薄土地。
後來,村民們又種起了蔬菜。
各種應季時蔬拉往城裡,賺回了鈔票。
小山村的老百姓辛苦勞作,一年下來,兜裡也能攢下不少的錢。
村民們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了。
……
萬聖山連綿數里,煤礦很多,以小煤窯為主,又大多為集體和私人開採。
就這小小萬聖山村就有七、八個煤礦,除兩個大點的窯是集體的外,其他的都是私人小煤窯。
別看這煤窯不大,可出煤不少。
那年,有上面的人來勘測過。
那人說,據勘測,可以預想,這山的遠古時代是原始森林。
地殼運動變遷之後,讓這兒凸起成了山巒,而那原本的林木卻演變成了煤炭……
不管那人煞有介事的說法是否科學,反正這山煤炭多不假。
多少年、多少代以來,這萬聖山便成為遠近人們的掘金之地,這煤便成為大家翹首的生財之道。
公家開採它,私人開採它。似乎誰都可來搶掘烏金,而卻無人來監管。
不過有一條,來此開採者是要買點開採權的,說俗點就是“買路錢”。
到魏大山來此掘金時,一切監管均已正規,所有手續必須完備。
這,也保證了魏大山在此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大幹一場。
……
萬聖山的後面是黃羊場,是這一帶的商品集散地。
這場雖不大,只有百十來戶街坊人家,但趕場時卻熱鬧非凡。
萬聖山村民常常翻過山坳去黃羊趕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