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一個原本應該是喜慶祥和的日子,但是對於扈國來說可能這一年的正月初一併不是那樣的祥和與吉利,皇帝司馬永延駕崩的訊息很快在建安城不脛而走,對於民間的百姓來說,大行皇帝司馬永延是他們記憶之中最深刻的人物之一,因為他在位時間太久了,他在龍椅之上捱過了七十個春夏秋冬,他的帝王生涯甚至要比許多人的壽命還要長。對於這樣熟悉的皇帝猝然離世,許多扈國百姓在震驚之餘也對未來充滿了不安,雖然許多人都不知道七十年的扈國是個什麼樣子,但是從長輩的描述當中,一代又一代人對之前扈國的景象還是有些印象的。
七十年前,先皇駕崩,堪堪六歲便登上皇位的司馬永延,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在針對虢國的戰爭失敗後,扈國面臨的是割地賠款的境地,谷函關、雍州、江州的割讓使得虢國有了近一步鉗制扈國的機會,可以說扈國已經到了毀滅的邊緣。即使割地、賠款,但是已經極為虛弱的扈國依舊是虢國在內的各國的戰爭目標,一個苟延殘喘的政權,哪一位帝王能夠允許自己放棄這樣一塊大肥肉呢?
關鍵時刻,司馬永延親自給杞國、莒國以及如今已經不存在了的陳國的君王寫了親筆信,在信中司馬永延一再告誡三位君王,如果任由著虢國一再侵擾扈國,那麼在扈國倒下之後,虢國的國力會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地,到時候中土就沒有任何一國能夠單獨對抗虢國。在心中司馬永延還特意指出,倉促結成同盟的三國恐怕也不會佔上太大的便宜,畢竟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還是眾樂樂不如獨樂樂。
司馬永延的信從頭到尾都暗示和強調了一點,那就是扈國的存在有極為不平凡的意義,扈國完全可以對虢國產生牽制,從而使得扈國的存在可以給予其他三國更多的安全性,可以說司馬永延的信就差一點將扈國說成活靶子了。
其實虢國同扈國戰爭進行的過程之中,其他三國本來就是有插一槓子的打算,但是最終也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最終按兵不動。對於虢國的野心,其他三國的君王還是看的很清楚的,司馬永延心中所提到的事情也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扶弱鋤強,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對於已經陷入頹勢的扈國,如果不拉上一把的話,極有可能會對自身產生極為不好的後果,而且由扈國這樣一枚活靶子、一塊磨刀石,倒也是真的可以削弱虢國的力量,對於杞國、莒國等國來說他們要做的不過是向虢國施壓壓力而已,並不需要再付出其他的代價,但是卻能夠利用扈國的存在對虢國實現牽制和消耗。
由此,杞國、莒國和陳國開始了同扈國的五年的蜜月期,在此之前三國變相的成為了扈國的保護國,也為扈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的援助。
扈國也終於掙扎著從亡國的邊緣離去了,不僅如此,在司馬永延的帶領下扈國厚積薄發,五年的時間取得了極大的國力復甦,不過饒是如此司馬永延在面對虢國不斷的挑釁行動,依然採取了退讓的應對,不免有些扮豬吃老虎的意味。直到又過了三年,莒國開始了對虢國的征討,也是就在這個時候,已經等待了八年之久的扈國終於出手了,在近一年半的戰爭程序之中,扈國不但收復了割讓出去的谷函關、雍州、江州兩地,還一舉攻克了虢國的澄江郡、怡萊郡,算是給多年前戰死的扈國將士出了氣。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扈國的軍隊並沒有繼續挺近,而是在佔據了澄江郡和怡萊郡之後便停止了行動,這讓扈國國內的官員將領以及其他各國的帝王、將相都格外的意外。
對於當年做出這樣舉動的原因,許多年之後扈皇司馬永延曾經給出過解釋,那就是如果當年扈國軍隊繼續前進的話,那麼扈國軍隊極有可能同莒國軍隊一道徹底的消滅並瓜分虢國,但是將虢國瓜分掉並不符合扈國的利益,如果虢國消失了,那麼扈國就不得不同時與陳國、杞國和莒國三國接壤,屆時扈國要面臨的壓力也將不斷的增大,極有可能是無法承受的。
事實證明司馬永延是對的,日後成為了中土第一強國的莒國雖然一直想敲掉扈國這個存在,但是由於並不接壤,因而這一直也就只是個計劃而不得執行。
不過其中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疑惑,八年前剛剛登基稱帝的司馬永延不過是個六歲的孩子,八年後也不過是個十四歲的少年,他會有如此毒辣的分析、如此精確的判斷、如此長遠的眼光麼?如此年輕的司馬永延自然不會如此的大智近妖,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教習師父、太子太師也是扈國的宰相韋國光,這位韋國光韋相爺才是那位真正的大智近妖。
先皇駕崩的時候,朝堂之中為了確立繼位新君可謂是大打出手,最終還是三朝老臣韋國光韋相爺出面選擇了堪堪六歲的司馬永延登基。選擇司馬永延的原因固然是因為他聰明伶俐,有一個明辨是非的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說早年的司馬永延是由這位韋相爺輔佐才驚才豔豔的話,那麼自從韋相爺去世後,獨當一面的司馬永延幾乎已經繼承了韋國光的謀略和能力。
在七十年的皇帝生涯之中,司馬永延先後六次變法對扈國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調整,雖然這些改革之中也曾經數次出現問題,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成功的,如今的扈國已經隱隱能夠同莒國扳手腕了,不然一個扈國也不會讓虢國和杞國都極為忌憚,甚至不惜同莒國進行和親來藉此向扈國施壓,他們要的不過就是能夠繼續生存下去而已。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可以說沒有司馬永延這樣一位狠辣而又機智的皇帝,縱然有千百個韋國光,那麼扈國也不見得能夠生存至今。
在這樣強大的、卓越的皇帝之後,又有誰能夠有資格繼續帶領扈國前進呢?又有誰能夠保持扈國如今的勢頭不變呢?
就在建安城百姓帶著憂慮,帶著不安在等待的過程之中,建安城皇宮的最外側的承天門上,大內的太監頭子忽然高聲朗喝,“奉天承運皇帝,詔日,先皇驟崩,歸於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聖之洪休,奉大行皇帝之遺命,屬以倫序,入奉宗祧。內外文武群臣及耆老軍民,合詞勸進,至於再三,辭拒弗獲,謹於今時祗告天地,即皇帝位。深思付託之重,實切兢業之懷,運撫盈成,業承熙洽。茲欲興適致治,必當革故鼎新。事皆率由乎舊章,亦以敬承夫先志。自惟涼德,尚賴親賢,共圖新治。改元洪昌,是為洪昌元年正月初一。大赦天下,與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條列於後欽此。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國不可一日無君,就在正月初一即將進入到午時的時候,被關押在昭獄之中的魏親王司馬雲明已經被接回了皇宮,並且在大臣們的擁立下,奉大行皇帝司馬永延為興宗,諡號威武聖仁躬親孝德武皇帝,在拜祭了大行皇帝之後登基稱帝,改元為洪昌。
洪昌皇帝司馬雲明在登基之後,便依照慣例頒佈了一系列的命令,第一是宣佈扈國全國為興宗先帝守孝。所謂天地君親師,皇帝駕崩的話全國是應該服喪三年的,也就是二十七個月,不過如果真的舉國服喪三年的話,實在是不合適,因此扈國有自己的規矩,也就是“以日帶月”,因此是朝堂服喪二十七日,二十七日內不開朝會,不奏樂,不觀禮。二十七日內皇帝、后妃一律著白袍,妃嬪不得侍寢也不得梳妝。至於民間百姓的話,百日內不得奏樂、不得演出,百日之內也不得有嫁娶,另外就是禁止屠宰四十九天。第二是宣佈正月初七為先皇下葬日,建安城百姓需要在街道上跪送先皇靈柩。第三是大赦天下,除叛國者和大奸大惡者外一律釋放。
雖然按照扈國的規矩,二十七天內不開朝會,但是並不意味著總理事務衙門在此期間不工作、不辦公。剛剛繼位的司馬雲明便在大殿之中召見了宰相和三省六部的主官,作為新皇司馬雲明還是要對這些官員進行一番囑託的,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感謝的意思,畢竟自己是眼前這些官員從昭獄之中接出來登基繼位的,他們就算是找別人登基,自己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畢竟自己是先皇關進昭獄的。
“臣等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在宰相邱允能的率領下,三省六部的官員們紛紛撩袍跪地,拜見新皇。
“起來吧,都起來吧。”,端坐在龍椅之上的司馬雲明輕聲說道。
“謝陛下。”,一眾大臣謝禮之後便起了身。
“本…朕…”,司馬雲明似乎還沒有完全適應自己的身份變化,剛開口還想自稱為本王,不過很快也反應了過來,“朕也沒想到先皇突然便去了,先皇去的這麼突然,朕心思很亂,現在召見各位大人也是為了聽一聽,咱們扈國當前有沒有什麼急著需要解決的問題。”
邱允能微微側身,拿眼瞄了一下身後的三省六部的官員,見他們沒有什麼動作,於是便朝著皇帝微微拱手,“回陛下,當今扈國於內適逢盛世,國泰民安,於外虢杞莒三國各自都有各自的煩惱不足為慮。”
司馬雲明微微點頭,幾天前,先皇忽然在深夜之中對他的魏親王府抄了家,他也被御林軍直接關在了昭獄之中,直到今天才被大臣們從昭獄之中接出來,不過剛被接出來就得知老皇帝駕崩,自己被擁立為新帝的事情,而後也就知道了自己府上的家眷和奴僕全部被殺的事兒。直到此時他端坐在龍椅之上依然沒有整理出來個頭緒。雖然一年多以來司馬雲明一直跟在先皇身邊,但是自己在朝中並沒有培植出多少勢力,他最怕的就是在自己繼位之後出問題。他覬覦這皇位不是一天半天了,好不容易坐上了這皇位,如果因為什麼變故而出問題的話,他是絕對不會甘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