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說,只要你和他辯經,贏了他,你就過關了。”
“我想想吧,我最好找我父親。”
“沒有時間,你父親天天在宮內,沒有時間輔導你。”
“必須是章嘉活佛嗎?”
“最好是他。”
義萱終於明白,這頓飯她和弘歷能在雍正帝眼皮底下吃,熹貴妃還沒有來搗亂,原來是讓弘歷傳遞這個任務。
想想上次在大覺寺和雍和宮,義萱面對大禪師和活佛都沒有露怯,而且對答小有勝出,也許雍正帝想看看她的真實潛力。
義萱帶著一頭霧水回到妙緣觀,沒有想到弘晝在等她。見了弘晝,義萱就像見到親人,心中沒有什麼設防。弘晝聽說了弘歷請義萱吃飯的目的後,也是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父皇葫蘆裡賣著什麼藥。
因為雍帝正自稱天生佛門中人,雖然沒有進寺廟做過一天和尚,但卻有人替他完成了這個心願。康熙時期,宮廷和京師中流行僱幼童剃度為僧代為出家。
雍正也有一個替僧法海,他本人和這個替僧法海關系還不錯,他的許多想法就是透過替僧實現的。他被封為雍親王後,他的雍王府與香火很旺的柏林寺相鄰,雍正帝常光顧寺院,和寺中高僧們關系密切。
雍正年輕時喜歡閱讀佛教典籍,做了雍親王更是接觸到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師。雍正最看重的高僧是章嘉大師、迦陵性音等人,常常在府中邀請高僧們宣講佛法,探討深奧難懂的佛典。
雍正佛性很好,頗具慧根。透過與這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學習和探討,雍正對於佛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章嘉的指導下,透過了三關,明白了三身四智的道理,達到了物我一如本空的境界。
雍正帝自信之處,是章嘉大師認為他已修成了正果,得大自在矣。大自在,廣大無邊之神力是佛家用語,語出《法華經》,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可是想著父皇讓道教真人義萱,去找章嘉輔導佛法,弘晝就犯了迷糊。難道是父皇要大力提倡三教合一?以前在輔導弘晝文章的時候,雍正帝就告訴他,儒佛道三教自古在中華大地盛行,人們廣泛接受認同,是因為理同出於一原。
三者道並行而不悖,儒、佛、道三者共同的東西很多。儒是政治學、倫理學;佛家精密於修治心性;而道家則最適合求長生,三者是可以互補的。
可是為什麼讓義萱去找章嘉?釋家和道家一個要無生,一個要長生,這個重重的矛盾,是想透過義萱和章嘉活佛的思想碰撞,找出解決之道?然後雍正帝再借助自己的帝王身份進行調和?
義萱看著弘晝沉思,手裡拿出淨瓶中的一束幹花,輕輕的放到弘晝的鼻子底下。
“五貝勒,別替我發愁,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我不怕去找章嘉禪師。”
弘晝從義萱的手裡接過幹花,輕輕的拿在手裡揉搓,忽然他眉頭一展說,“父皇打算,要將你隔壁的千佛寺改名為拈花寺,你不如去隔壁,找個禪師交流,最後再去找章嘉活佛交流。”
“護國報恩千佛寺,改名拈花寺?”
“對,”
義萱知道,那個千佛寺院,後樓下層為唸佛堂,上層為千佛閣。閣內藏有明代所鑄的銅佛毗盧世尊蓮花寶千佛。在佛座周圍有千朵蓮花環繞,每座蓮花上有一尊約四寸高的銅佛,製作極為精美,大雄寶殿內的十八尊銅制羅漢,栩栩如生,讓她記憶猶新。
“為啥改為拈花寺?”
“你仔細參悟,也許你就知道其中的奧秘了。”
“好,我聽你的,”
“我其實今天來找你吐槽,也是煩惱要修佛了。”
“你修佛?”
“對,皇阿瑪,將我和四哥一起列為修佛的名單,就是你給我們端茶倒水的佛法課。”
“呵呵呵,太好了,有你在,我很開心。”義萱覺得好像有了靠山。
“那你加油啊,到時候我們互相幫助。”弘晝嘴角凝著淺淺的笑意,覺得修佛有義萱在,修佛的法會一定會是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