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第四十七章夢魘
深秋的圓明園百花凋敝,到處都是瑟瑟秋風剝離綠色的悲涼。雍正帝寢殿內,燈燭或明或暗的跳躍,守夜的太監在寢殿外打盹。
昨夜睡覺前,為了睡一個好覺,雍正帝做好了十足的準備。他在睡前打坐了半炷香,最近他總是想東想西,精神氣耗散了不少。
閉上眼,他總是想起義萱說的,玉面真人說的龍劫殺沒有完。作為天子,皇後去世後,可以吐槽的知心人不在了。雖然是皇家夫妻,但是很多時候也和凡人家一樣,有的話哪怕不說出口,老夫老妻的,一個眼神和嘆息就都夠了。
現在雍正帝少去熹貴妃處,自從告訴她皇後的位置留著,熹貴妃雖然嘴上說的大度,但是眼睛不會騙人。雍正帝在熹貴妃一顰一笑中,感覺到一絲失望的寒意。雍正帝覺得自己對於龍劫殺的恐懼絕對不能告訴熹貴妃,更不能告訴弘歷,讓他們抓住了自己的短處,從而有什麼動作文章。
為了殺死焦慮,雍正帝開始了尋歡作樂的法子,納妃選秀,後宮一下子收納了很多佳麗。最近他留宿在謙貴人處,這個美人讓他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血脈激情。
自己恢複了青春,他順便也給皇家的兄弟和兒子們,也都送去了心儀的麗人。與福晉伉儷情深的弘晝,對於雍正的賞賜的三個秀女全部欣然接受,根本沒有說一個不字,或是面露難色都沒有。
每到夜深人靜,雍正帝總感覺玉面真人陰魂不散,頭上似乎有個無形的鍘刀。婁近垣說,這次婁義宣雙臂有了鬼青,說明婁義宣守護雍正帝,道家護城河已經危機重重。
而且往往這種鬼青,會逐漸的消耗掉乩童的功力。下一次義萱再擋煞,鬼青就會往她身體其他部位上蔓延,直到身體徹底的青淤,最後會香消玉殞。
婁近垣認為這種業力煞,一般人擋不了,好在雍和宮居住有黃教章嘉活佛,比義萱法力高深,他幫助雍正帝承擔了很多的業力煞。現在雍正帝還無需憂慮,婁近垣也積極的組建道教護城河。
雍正帝發聖旨,抓緊從全國各地,排程四十八名道教的法官入京,將京師的正乙道大本營建立起來,強化虛空的道法護城河。
看到死亡如影隨形,雍正帝開始私下思索人生。他從父皇康熙和兒女之間的現實寫照,認清了當人活著的時候,沒幾個人真的在意你,在意的都是表面文章後面的榮華富貴。
當人去世以後,也沒有幾個人日日記住你。雖然王陵有子孫守護,但是人所感覺到的痛苦,都是自己的情緒帶給你的,而非真實存在。
雍正帝覺得,現在要在乎的,無非兩件事,一是自己的王位,二是自己的健康。有王位,女人和疆土都是你的。有了健康,手中的王位才會有能力把握。
可是健康的基礎化為日常生活,就是日日能夠睡個好覺。美人入懷的溫柔雖然很舒適,但是卻很短暫。每次身體的放空後,雍正內心反而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空虛,很多往事湧入心頭,越計較就越痛苦。
雖然唸佛的他,常念金剛經,知道一切妄念都是夢幻泡影,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學會放下。可是天子所擁有的榮華富貴,怎麼能說放下就放下。
以前十三爺還在的時候,天下都是他們兄弟倆個的,看一切都豁然開朗。兩個人獨飲時候,雍正帝曾經豪爽的舉杯豪飲壯志高歌。
“我們為了大清奮鬥一生,雖然死後帶不走一草一木。我們執著一生,不是我們虛榮愛慕。雖然我們也會是時間的過客,但是我們要在短暫的生命裡面,實現華夏一統宏圖大志。”
記得當時重病初愈的十三爺舉起酒杯說,“四哥請記住,王權只是遊戲,活著才是勝利,快樂才是真諦,健康才是目的。”
焦慮的雍正帝,在卯時初漸漸的入睡。在睡夢中,來到一個不是很亮的空間內,看到了去世的皇後。她穿著戲服就像戲中人,頭戴鳳釵和金冠,身體上穿著蜀繡的紅錦百花袍,身披狐裘的紅色大氅,腳底下是帶著鈴鐺的覆碗鞋。
皇後手中,一隻手拿著一張龍紋弓箭袋,另一隻手拿著紅瑪瑙獅紋腰帶。她將弓箭恭恭敬敬的遞給了雍正,隨後給雍正帝叩首。
“陛下,臣妾已經為您準備好了,赤兔馬。請陛下驗收。”
“好啊,去哪裡試馬?”
“玉府大院。”
“請帶路!”
“請跟臣妾來!”
皇後一撩門簾走出去,雍正帝跟著出了門,遠遠的看著皇後在前面走。天色不是很暗,天上居然有兩個月亮,一個在樹梢,一個往雲層裡躲藏。
路上有許多的行人,人們三三兩兩的走在路上,但是看不清臉和身穿的衣服。一路上沒有人朝雍正帝跪拜,這個讓日日被人跪拜的他很不適應。他遠遠的看見,皇後站在一個大路邊,與一個大漢交談,大漢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
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雍正帝大喊後,正要朝皇後他們走去。
忽然夢中的雍正帝警覺的一摸身上,自己的皇帝玉璽沒有帶。於是他轉身朝著自己的住處走去。推開了一個巨大巨高灰褐色木製大門,裡面還有燭光。雍正帝來到自己的禦案上,尋找了一番,終於拿到一枚奶白色的玉璽方印。
雍正帝將玉璽用錦帕包好拴在腰上,走出門要去尋找皇後。出了大門,愛家的雍正帝想把大門關好,但是這個木製的大門怎麼都鎖不緊。他低頭檢查,一看是門栓殘破了。他再一抬頭,看到門外牆壁堆積了很多框枯黃樹葉,這些框子疊在一起,幾乎將大門給掩埋起來。
擔心皇後等急了,雍正帝顧不上關門,趕忙去追皇後。皇後的身影遠遠的在虛空中,朝著大路的遠處走去,大漢和赤兔馬也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