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第一章飛升
餘杭鎮東北約十八公裡外,是天目山脈東延的名山大滌山,在它的主峰白鹿山的林壑深秀中,有一座頗具規模深沉氣派的道觀。道觀大大小小的宮殿被四面蒼翠的雲霧青山環繞,山腳下有一對威嚴的高大猛獅守著莊嚴古樸的山門。
依山而建的層次節櫛宮殿建築木雕飛簷走壁,錯落有序展開如一個個靈鳳還巢。山上正殿的大殿樑柱高聳直立,用無形的天地之眼俯視群山。這個道觀是正一道在杭州地區設立的著名大滌塵心之所,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洞霄宮。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道者在此修行得道騎著白鹿昇天,因而得名。歲月在此山寫下了“煙嶺連高跡,松風隔太虛”的詩句。如果站在山頂的望星臺打坐,可以看到洞霄宮的全景,那些澤被了蒼翠深淺莫測的大滌洞、棲真洞、歸雲洞都在視線之內。
今天這裡洋溢著一股肅穆的氣息,往昔熙熙攘攘流連在翠峰丹泉,古橋修竹的名士香客都不見的蹤影。有很多官府的車馬轎停在山下,還有很多的道門的旗幟歇息在綠茵遮蔽的山道旁。山上道路和觀內有很多的穿著道袍的道士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他們臉上神色都透著憂心緊張。
往日李白、蘇軾、陸遊、等名流的書題詠石碑,寂寞的在洞霄宮的陽光下數著輪回。道觀偏遠的客房,以前是許邁、郭文舉、吳筠、鄧牧等名流久住之所,如今也被騰空了,作為了各地趕來的道門人士的休息會所。
這天是雍正五年農歷八月十四,不是黃道吉日,卻有大批的官員和道士聚集在此。人們可以從空曠的道觀院落裡看見晴朗的天空,山體登高後藍天上的雲彩如霧隨風漫卷。園中的綠植如墨色的翡翠碧玉,天地沒有一絲喧囂的寂靜,偶爾有大雁鳴叫飛過。鴻雁南飛,據說這是一個歸家的預兆。
在偏殿後面道觀主持的寢殿居所院內,官兵和道士裡三層,外三層的躬身等候。穿著官服的杭州知府和道臺等隨行官員,都焦慮在偏殿外等著。一位穿著道士法衣的年輕男子,陪著穿著官服的提舉洞霄宮觀察使宦臣,撩開寢殿門簾走出大殿。
觀察使臣望著迎上來,臉上寫著滿是詢問關心的知府和道臺,無奈的搖搖頭嘆口氣說:“張天師今晚要飛升了!”
知府臉色不好看的一隻手將另一隻手攥著,“哎呀,不知皇上知道了,第一次召見龍虎山的天師,張錫麟就在朝聖半道途中飛升,會不會覺得晦氣……”
道臺也是一隻手捋著胡須憂慮的說,“偏偏在我們的地界出了這事,不好交代啊。”
另一個官員頗有心機的問,“你們接旨時候,張天師情況如何?”
“那時天師看著一切正常,身體並未抱恙。”
“這就奇怪了,好好的,怎麼走到杭州就要飛升了。”
穿著法衣的年輕的道士給巡撫和道臺一個行禮說,“大人不必焦心,生老病死乃是人間規律,張天師很欣慰,他感受到召喚,能在大滌塵心的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洞霄宮飛升,是他的仙命所在。”
“可是雍正皇帝第一次召見張天師,他就在半途飛升,會不會……?”
“請各位大人放心,我們龍虎山會對天子有交代,大人們公務繁忙,就不必在此守護了。”
“好吧,我們確實是公務在身,本想來給入京的張天師接風洗塵,沒有想到是這個結果。”
“天道自有定數,謝謝大人們的關心,我替張天師謝過各位大人了。”
“也好,我們留下一些軍士和人手,有什麼事就及時通知我們。”
“不知張天師的飛升道場是在這裡嗎?”
“我還等師父再次蘇醒後,問他的意見。”
知府和道臺帶著人坐轎子離開下山而去,在白鹿山的山路上,與他們反向而行的,有兩個一大一小穿著道袍的女道士。她們踩著石頭的臺階而上,看到官轎如蛇形的長龍從山上下來。在山路上避之不及的兩個人,趕忙背過身面向崖壁垂首站立。
道臺從轎子中的門簾的縫隙,瞟了一眼道姑的背影,對著空氣腹誹,這麼小的道姑也上山送張天師飛升,不知道她們臉上是喜慶還是悲傷。如果是真的飛仙,應該是高興啊,可是看著道姑的身上有些陰鬱的氣質。
等官轎都走完了,中年道姑才拉著小道姑的手,沿著山而上,她們經過幾座磚石結構的灰色牌樓,拾級而上後,不一會兒就到了洞霄宮的大門。中年道姑英氣的雙目不由得定住了,她掃視道觀外院牆隨山勢起伏,宛若一條遊動的黃龍。
正午的陽光像天籟的陽炁傾洩而下,將整個紫霄洞籠在炎炎的光華下。宮殿的輪廓在豔陽之中清楚的顯現。高出院牆的大殿東西建築攬雁、與遠處問星臺遙遙相對。中年女道士很熟悉這樣的宮殿,張真人從出生後,在的龍虎山就是居住在這樣如帝王般的道教宮殿裡。
女道長站在門前第一層的高臺上,轉身極目遠望,遠處連綿的山巒重疊,起伏不絕。讓陽光下宮閣殿宇的琉璃瓦,被襯託的更加熠熠生輝,猶如一道山中的龍軀在蒼翠的碧波爍爍潛遊。
紫霄洞的大門半開半合,在門口的道士姿態優雅。山風襲來,女道士伸手將耳鬢後一股散落的黑發攏好啊。
輕喚小道姑:“我們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