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見他一點不慌,也放下了心,“你這會兒來幹啥?”
陳進華抱著孫子說:“我剛出院,明天早上院裡有活動,想今天晚上把他抱走去我那住兩天。”
“媽媽,奶奶,我要去。”姜晏眼睛亮晶晶的,他還記得上次爺爺帶他看打靶,送他子彈殼。
孩子自己表達出訴求,姜馨玉一般不會拒絕他,和在院裡坐著的耿如慧說了一聲,進屋麻利的收拾了他的東西,提著書包出來。
王素梅樂得清閑兩天,幹脆讓他現在就抱走。
陳進華本來還想在這蹭一頓飯,奈何倆人都沒給他機會,又見院裡確實有客人,才不甘不願的走人。
把耿如慧晾在院裡好一會兒了,姜馨玉趕忙給她倒熱水泡茶。
“如慧姐,教育基金會的事你在婦聯那應該瞭解的差不多了,現在過來還想了解些什麼?”
之前姜馨玉說了不接受採訪,耿如慧知道她的態度,卻還是說道:“我想知道那筆美金的來源,你剛才說陳奕一共捐了六十萬美金,他是怎麼獲得這麼多錢的?”
這個問題姜馨玉能回答,陳奕告訴了她具體情況,但她不想說,說出來後寫到報紙上,別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把技術賣了也不上交”?
“如慧姐,這我不太清楚,不過我丈夫捐款的時候對學校交代過這筆資金的來源,上頭的部門應該都知道,你問我還真問錯了人。”
耿如慧有點失望,“那好吧,那你們怎麼會想到給農村女孩捐款上學,還有,另外那五十萬捐在哪裡?為什麼資金分配會是這樣?”
一時之間姜馨玉看著她有些沉默。
她剛才和黎彩霞鬧的時候說了自己不接受採訪,為什麼耿如慧跟選擇性失憶了一樣。
看到她通透的眼神,耿如慧攥著筆臉熱了熱,解釋道:“馨玉,我和黎訪事的關注點不一樣,我沒有覺得你們用自己的錢提高生活品質有錯,我寫的稿子會給你過目,你要是覺得不符合事實,我不會交給主編的。”
改革開放後,報社也受到了影響。此前報紙發行全靠郵局,渠道單一,定價統一,定額定量,報社發展穩定,營收穩定,但現在不同了,街頭出現了零售的報刊點和流動小販,這些都是增加收益的來源,報社本來看不起小攤小販的銷量,但不過短短三個月報社就發現了這種好處。
郵局收費較高,回款較慢,投送質量也令許多讀者不滿意,現在她們報社也在尋求新的突破,喊出了“走向市場”的口號。
最佳化內容,寫出大眾更愛看的內容,市場上她們的報紙才會更加受歡迎。
說白了,耿如慧所在的報社如今也在尋求變革,並且尋求變革的報社不止她們一家。
姜馨玉不瞭解報社的現狀,但礙於剛才和黎彩霞對峙時她幫了她一回,且在劉鳳喜的事情上能看出耿如慧是個善良品性不錯的人,她還是說道:“國強則民強,有國才有家。我丈夫給華清捐款五十萬美金,其中二十萬是科研經費,十萬用於學校裝置添置,二十萬創立了獎學金。他出國留學後最深的感觸是國外對科技的重視…”
耿如慧進入了工作模式,認真問道:“所以陳奕認為科技和人才可以強國?”
姜馨玉覺得沒毛病就點了頭。
此時還沒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概念,但事實證明這條路絕對沒錯。
耿如慧態度認真,姜馨玉被迫也認真的接受了一回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