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嬸姓塗,面板黝黑,性格爽朗。
得知王菁想讓她幫忙照顧產婦,很乾脆地答應了,“都是自家人,這麼見外做什麼!”她指的是王菁買禮品的事。
“弟弟妹妹們還,總不能空著手見他們,我小時候巴不得來家裡的每個人都帶些點心才好。”王菁笑著說道。
農家人手裡緊巴,如果只靠種地為生的話,能吃飽穿暖就算不錯,小孩子想吃點心一般都是過年走戚餘下的禮品。不然也不會說“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了。”
就算王菁之前在劉家最艱苦的時候,也比六叔家現在的條件要好,但她那句話卻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六嬸客套了兩句,也就不再繼續這個話題了。
“那我現在就跟菁菁一起過去看看。”塗氏對顧氏說道。
走在路上,顧氏順帶問起塗氏孩子們的事來,“你家大娃現在在做什麼?”
塗氏不好意思地笑起來,“他大伯和二伯都說他學習成績不錯是讀書的料子,秋裡我又把他送到咱們書院裡去了。老二不愛讀書,忙的時候給他爹幫忙,閒的時候在碼頭上做短工。”
顧氏道:“老二才十六吧,我們家那個像他這麼大,還天天到處跟人打架。”她說的是劉永輝。這是誇獎塗氏的兒子年紀不大卻知道幫父母幹活了。
塗氏欣慰地笑了,口中卻道:“娃多,這也是沒辦法,都不幹活指望我跟他爹準得餓死。”
顧氏道:“哪能!大的養小的也養大了,過兩年老大讀出來就好了。”
“唉,我也等著這一天呢。”塗氏說道。
可這種事誰能打包票?
王菁忙接了話頭,“七哥常在外面跑的,見多識廣,嬸子幫我問下他看,願不願意到食百味來幫忙,裡面還缺個掌櫃的。”塗氏二兒子在從兄弟間行七,大名劉永勝。
“他才多大,哪裡做得了掌櫃,去做個端茶倒水的夥計還差不多。”塗氏道。
“食百味的生意已經很順了,那裡的老掌櫃人很不錯,讓七哥跟他學上一年,到時候就可以獨擋一面了。”
兒子還小,若能跟食百味的大掌櫃當學徒,就算花錢塗氏也是願意的,“他有點皮,就怕到時候給你添麻煩。”
這個王菁倒是不怕。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能吃得了在碼頭做搬運工的苦,到酒樓也算是個機會了,就看他能不能抓住。說出去是劉知府的侄兒,一般人就算想鬧事也要掂量兩分。她現在已經記入了王家的族譜,總不能酒樓裡稍有一點事就讓劉永輝出面,隨便拉個劉家的子弟過去,有事讓他自己找劉永輝豈不是比她出面要好?
另外,這樣也算間接的拉攏了劉家人。
劉家在這一帶本就是地頭蛇,酒樓上的很多事情,讓他們出面解決,比找劉成方還管用。
其實,王菁在找顧氏之前就打聽了到了塗氏家的情況,想用她的二兒子劉永勝但沒找到合適的契機說這件事罷了。剛好顧氏提出讓塗氏去幫忙照顧文氏,她則藉機提出了食百味一事。
食百味正如王菁所說,生意早走上了正軌。她不擔心別的,就擔心文氏生了孩子之後不能長途跋涉,滁州那邊的生意必須要她擔起來,到時候萬一食百味有找碴的顧客,總不能天天去找劉永輝或是劉成方,萬一被御史盯上可就得不償失了。
“嬸子這話就見外了,說不定我到時候還有許多事讓七哥幫忙呢。”王菁笑道。
“你有活計只管讓他去幹,偷懶耍滑了直管找我,我來訓他。”塗氏說道。
這不過是客氣話罷了,實際上的意思就是這孩子還不小,萬一做得不好請多包涵,若有不對的地方,我這個做孃的會慢慢教導他。當然,她自己的兒子自己清楚,在碼頭做短工,扛一整天的貨物也從來不叫苦不喊累,那些掌櫃的看到她都要誇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