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修建長城的確是有必要的,先帝也曾多次組織人手修建,只是效果並不理想。
我們在漢長城的基礎上簡單修建,填補其中的空擋,如今天下尚未統一,無法構建完整的防線,如此大興土木恐怕……”
陽休之的意思高順明白,他是想說修建長城會勞民傷財,突厥雖然襲擾邊境,但還可以接受。
“這次我們討伐周國,突厥就開搗亂,他們的意圖很明顯,就是不讓中原統一。
此時我們沒有實力打敗他,若是這樣再來幾次,我們始終在做無用功,周國也會苟延殘喘。
從這次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楊堅是個很有魄力的人,周國遲早會易主,我們如果阻止不了,只能另想辦法。”
想要統一天下,遠沒有史書中寫的那麼簡單,實力、運氣缺一不可,高順現在就有兩個比較難纏的對手。
周國被楊堅掌控,他一定會發展實力,而突厥正處於巔峰時期,也無法被忽視。
這兩個龐然大物的聯合,不是現在的齊國可以對抗的,所以高順想出一個釜底抽薪之計,那就是修建長城。
現在的長城也有,但有的已經破爛不堪,即便如此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阻擋了突厥進攻的腳步。
殘缺的長城都有如此功效,那麼完整的長城呢?
若是把長城修好,豈不是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擋住突厥,到時候齊國就可以專心對付周國了。
“殿下所優不無道理,但齊國現在的情況,若是調集大批勞工,恐怕會動搖人心。”魏長賢道。
當年秦始皇修長城,弄得是天怒人怨,後世把各種故事揉在一起,還弄出個孟姜女來。
故事聽起來有些誇張,可事實上那些勞工真的很慘,封建王朝是沒有人權的,人命更是不值錢。
如果是簡單修補也就罷了,軍隊就可以完成,可高順明顯是要認真修,這就讓人有些擔心了。
“你們的憂慮我也知道,雖然這樣做有些興師動眾,但也不能因此放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沒說要一蹴而就,但事情總要有個開始。”
陽休之和魏長賢對視一眼,又看向徐陵和袁憲,陽休之道:“二位先生不知有何高見,不妨說來聽聽。”
二人聞言都做出思索狀,片刻徐陵開口道:“我們二人速來在南方,對北方的情況不甚瞭解,不過長城我們是知道的,從古至今,這都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殿下的意思臣大致明白,臣只有一點擔心,那就是突厥會眼睜睜看著我們修長城麼,一旦他們出兵阻攔,我們豈不是要一直做好戰爭的準備?”
徐陵的話,也提醒了幾人,他們只考慮國內的因素,的確忽略了外部因素。
長城的作用顯而易見,雖然費人費力,可修好之後,中原就可以安枕無憂。
可中原安枕無憂了,突厥不能幹,他們的環境惡劣,經常會有饑荒出現,如果沒有了劫掠的地方,很多人容易被餓死。
這兩年齊國和突厥保持貿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突厥還是說翻臉就翻臉。
“一旦開始修建長城,就要做好被襲的準備,邊境的兵力也要重新部署,防止突厥破壞。”
袁憲也補充了一句,高順認真地聽著,終於有一點議事的感覺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二位先生的擔憂不無道理,魏公和陽公還有什麼想說的麼?”
二人搖了搖頭,他們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國家剛剛經歷大戰,國庫空虛,實在不適合大興土木。
其實這些年齊國看似平定,用後世話講就是一個月光族,有點存糧就打一仗,然後休養生息。
要不是抄了陳國國庫,這次糧餉都不一定夠,三十萬人馬一年的糧草,絕對是天文數字。
不過他們也很有成就感,雖然經濟上有些吃緊,可百姓並沒有受太大影響,這讓百姓更有安全感,對朝廷更加信任。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一貫的主張就是以人為本,也許是習慣了這種思想,這才導致他們不想操之過急。
不過高順早有準備,與他們不同的是,高順比這些人更有見識,也懂得科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