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打壓世族,結果不比高順好到哪去,那些世家表面不敢說什麼,其實暗地裡都不服。
可宇文邕和高順比,有著身份上的優勢,宇文邕是皇帝,高順頂多算是太子。
而他這個太子臨危受命,總覺得有些彆扭,如果高長恭活到七老八十,他還能當幾年皇帝?
所以日後高長恭生下其他子嗣,高順的地位就很危險,從始至終他也沒把自己當太子,一個小國的太子有什麼好當的。
一統天下,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
就比如隋文帝楊堅,只用了不到十年,他的運氣可謂是太好了,宇文邕死了,齊國滅了,陳頊也死了,厲害人都死光了,他自然很容易地取了一統天下。
可高順此時面對的,野心勃勃的宇文邕,雄才大略的陳頊,只要這兩個人活著,齊國想要崛起太難了。
高順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先耗死宇文邕和陳頊再說,而且歷史雖然改變了,可有些事不變。
就比如陳頊已經老了,歷史上是病死的,宇文邕是死在討伐突厥的路上,周國、齊國皆挨著突厥,三方的態度很重要。
歷史上宇文邕在位前期,對突厥採取的聯合態度,保定三年,宇文邕詔隨國公楊忠率軍一萬,與突厥聯合討伐北齊,當時突厥主俟斤率領十萬起兵響應北周。
保定四年正月,攻打北齊的晉陽沒有成功,俟斤便縱兵大掠。
時人對宇文邕曾進言,突厥首領難以駕馭,應該十分小心。同年,俟斤又派遣使者,更請東伐。
詔楊忠率兵出沃野,晉公宇文護率軍進攻洛陽以響應,後適逢周軍撤退,楊忠也回軍。
宣政元年四月,他缽率突厥軍攻打幽州,北周柱國劉雄率兵拒戰,兵敗身死。
北周武帝非常氣憤,親自率領北周主力,準備北伐,但在行軍途中駕崩。
隨著周國和突厥反目,齊國和突厥的關係反而越來越好,南朝的互市封閉,北邊的互市開啟。
相比精明的陳國人,和突厥人的生意更好做,很多普通的物資在突厥都十分受歡迎,而打量的牛羊馬匹,也是齊國需要的。
羊可以吃肉,皮毛可以做衣服,牛可以耕地,馬可以作為戰馬,單食鹽和茶葉,就為齊國兌換了大量物資,盧思道立了個大功。
當然,一開始的互市,突厥人不是很老實,但高順在北方駐紮了重兵,時刻防守著偷襲。
弱國無外交,哪怕面對兩國的聯合討伐,北方的兵馬都沒有動,而現在的突厥對中原也沒什麼興趣。
可隨著雙方的貿易往來,讓突厥貴族意識到中原的富庶,一顆心也漸漸不安分起來,也為日後埋下了隱患。
北方的貿易如火如荼,南方的生意也沒真正斷絕,隨著海上航道漸漸的清晰,海運逐漸成為主流。
此時的海上,那是絕對的空白地,高順有心遠洋,可惜技術實在不允許,只能先在近海發展。
開闢了海上航線,兩國陸地上的戰爭影響也就不大了,對於商人利益最重要,高順也是認準了這一點。
而周國此時的情況,宇文邕滅佛的行為,又讓他在百姓心裡的好感度下降了一層。
而高順要利用的正是這一點,發揮他最擅長的本領,製造輿論替楊堅造勢!
隨著他的安排,民間很快就傳出一個訊息,楊堅是轉世活佛,上天派他來拯救佛門的!
一時間很多佛門弟子來投,楊堅把他們通通抓了起來,但為了不引起眾怒,不破壞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他並沒有把他們都殺了,也沒有交給官府。
驚恐的僧人發現他們被豢養起來,彷彿知道了楊堅的良苦用心,這是在變相救他們,哪怕是被關在大牢。
楊堅對此也很無奈,而且他本身還是信奉這些,沒辦法只能去向宇文邕請罪,宇文邕一笑置之。
“朕只是勒令他們還俗,並沒想要他們性命,如今既然他們都信你,你就讓他們還俗吧。”
楊堅回去之後,去大牢勸一眾僧人還俗,在他的苦口婆心下,僧人們竟然都答應了。
這讓楊堅有些不知所措,彷彿他真成了活佛一樣,好在宇文邕不在意,這件事也過去了。
然而沒過多久,又有傳聞說他是紫薇大帝下凡,有很多道士來投,這下楊堅又傻眼了。
他本來就親近道家,對道士更無法拒絕,無奈只能苦心規勸,讓那些道士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