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軌都這麼說了,要是換了其他皇帝,恐怕心裡早就懷疑了,哪怕不殺楊堅,也不會重用他。
可宇文邕十分不悅道:“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
楊堅知道後十分畏懼,行事小心謹慎,以韜光養晦,大臣的勸說宇文邕都不信,何況高順的離間計,還都是捕風捉影。
可兩次的事情,讓楊堅心生警惕,他已經夠低調了,怎麼還有人暗中算計他。
“今日之事,爾等有何看法,都說說看。”
宇文邕把崔猷第二封奏書讓他們看,然後讓他們發表意見,討論一下可行性。
宇文憲道:“陛下,臣以為此計可行,齊、陳兩國看似友好,實際上貌合神離。
陳帝頊始終不忘淮北之地,兩國國書往來頻繁,始終在議論此事,彷彿要透過文書分出個高下。”
宇文憲說的不錯,一開始兩國的國書,寫的都是正事,相互提條件,討價還價。
可是慢慢的,兩國就開始了文鬥,詩詞歌賦一樣樣比試,在高順的操控下,雙方各有勝負。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種比試是分不出個高下的,畢竟這是兩個國家在此試,都調動了全國的文人。
和真正的戰爭比,這種方式文明瞭許多,可雙方不服輸的架勢,也著實挺嚇人。
每當齊國這邊落於下風,高順就會拿出一首詩或者一篇賦,總之他可以力挽狂瀾,大儒之名名副其實。
而國書沒有停,也就意味著兩國沒有真正結盟,也代表著陳國沒有放棄。
有的大臣可能把這當成了差事,可對於皇帝來說,這是事關祖宗基業的大事。
這種方式的切磋,有點類似後世的貼吧、論壇,兩大勢力互噴,兩國的文人都是水軍,但他們的言辭可要文明許多,也犀利許多。
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有一定威力的,有不少文人都被氣病了,但還不忘記罵人。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始終抽身事外,打打嘴仗算什麼,總比真打仗好吧,如果能持續個幾年,他就有底氣真刀真槍的幹。
可惜高順也有失算的時候,就在他在軍中閉關訓練的時候,周國的一封國書送到了陳國。
陳頊看到國書大喜,周國竟然要討打齊國,這絕對是千載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陳頊不動聲色的招待了使者,親自寫了一封信,回覆了宇文邕,說這件事要好好謀劃一下,言下之意就是答應了。
長安的街頭上,宇文邕帶著護衛漫步,看著往來的百姓,他的心情很不錯。
陳頊答應了聯合,這也意味著齊國可能會覆滅,哪怕高長恭和斛律光都在,集兩國之力,還怕滅不了一個齊國?
……
建康,皇宮。
淳于量站在陳頊面前,低頭看著周國的國書,半天面帶喜色道:“陛下決定北伐了?”
陳頊認真地點點頭,道:“高順小兒,始終在和朕虛與委蛇,他以為朕看不出來,朕只不過在等待時機罷了!”
徐陵聞言拱手道:“陛下,周國突然要求聯合伐齊,雖然是個機會,可一旦齊國覆滅,我們又是否有把握擋住周國?”
“怕什麼?”淳于量一臉不屑道:“齊國一滅,到時候不但能拿回兩淮之地,還有機會恢復前朝疆土,再加上江南之地,我們絕對可以打敗周國!”
在農耕時代,南方的地理位置的確大於北方,只不過沒有完全開發,所以沒體現出來。
但南朝出現後,開始發展經濟,人口也在增長,陳國的國力在慢慢增加,如果再加上齊國的領地,絕對有一戰之力。
對於二人的說法,宇文邕有自己的考量,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懂,但陳國可不是弱小的虞國。
兩邊都在秘密商討,可高順此時卻不知道危機降臨,他此時正在認真的看兵法,開始後悔當初怎麼沒多多看些軍事書籍。
能背不代表都懂,雖然他古文水平有所長進,可完全理解還需要時間,融會貫通更是很遠。
禁足的日子很無聊,也很充實,高順暫時放下一切陰謀詭計,開始餓不軍事知識。
接受禁軍以後,他始終有一種危機感,一旦真讓他上戰場,他的表現恐怕連趙括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