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組建以後,責任進行了劃分,大臣們的權利雖然不如以前,但要做的事很明確。
對於齊國來說,高順隨便一條政策都算改革,隨便的一點想法都能使齊國進步。
就拿這次考試來說,相信可以選出一批真才實學的學子,然後慢慢替換那些要命的蛀蟲,有些濫竽充數的只要過得去,高順就可得用他們。
而戶部接下來的工作,是為了兩項重要改革,府兵制和均田制。
高順也想使用募兵制,但現在齊國的國力不允許,朝廷的財富看似很多,但可養不起一支龐大的軍隊。
而隋唐同樣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是採用這個方法過度的,直到宋朝商業興起,朝廷才養得起正規軍。
當然,高順也知道府兵制的壞處,但飯要一口口啊,路要一步步走,所以他只能先這樣做。
而均田制,意義同樣重大,把土地發給百姓,鼓勵他們開荒耕種,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民以食為天,百姓只有能吃飽飯,才不會去造反,百姓不造反,國家才會安定。
而高順對於賦稅的制定,乾脆就是一視同仁,剝奪了貴族的特權,特殊時期全國軍事管理,他必須快速積累物資,來應付接下來的大戰。
至於其他方面,比如國內建設,朝廷肯定是沒錢的,外交來往和往常一樣,祭祀什麼的也都不變。
而商業發展也沒法加速,因為齊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是突厥,西面是周國,兩國佔據了河套地區,也沒有開闢絲綢之路的可能。
而東面倒是靠海,可這年頭造船技術可不發達,大海還是完全未知的領悟。
但高順也不打算浪費資源,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航海雖然行不通,但海洋擁有的資源可不能浪費。
漁業和鹽業都在高順的規劃中,唯一可以做生意的也就只有陳國了,在沒有大運河之前,海岸線其實是條不錯的路線,只是需要開闢。
作為一個穿越者,高順當然也不能忘了科學,事實上華夏子孫從來沒忘了研究科學。
張衡、祖沖之、酈道元,都是有名的科學家,而且還是在唐朝之前出現的。
而高順的打算,就是振興國子監,在天下沒有統一之前,很多科學研究都是秘密。
國子監是華夏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
晉武帝司馬炎始設國子學,至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
唐、宋時期,國子監作為國家教育管理機構,統轄其下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人負責管理。
而這第一任國子監祭酒,高順打算親自擔任,一是魏收死後,朝廷裡沒有合適的大儒。
二是他打算傳播實心學,以儒家為主,科學為輔的進行教學,控制思想的同時要促進科學發展。
其實高順知道的也不多,也就課本上那些內容,但他好歹也是個大學生,所以足夠這個時代的學子學了。
整理好思路,高順把計劃列了出來,只要給他機會,高順有信心在十年內讓齊國成為天下第一。
可是老天能給他機會麼?
無論是迫在眉睫的太建北伐,還是虎視眈眈地周國,宇文邕雖然被高順算計了,只要沒死就是威脅。
然而就算宇文邕死了,真正的威脅其實是楊家,楊堅可是連語文和都忌憚的人,況且周國的陣容可比齊國好多了。
和其他兩國相比,齊國頂多人多一點,但人多不代表戰鬥力強,最起碼高順現在還不會打仗。
“哎,隋唐時期那麼多名將,現在一個都沒出現,估計很多都沒出生,否則隨便收服兩個不久行了。”
高順心裡想著,他猜的一點沒錯,唐朝開國大將李靖去年才剛出生,此時還是個奶娃娃。
別人靠不住就只能靠自己,晚上高順回到府上,趙五本早已等候多時了。
“讓義兄久等了,小弟自罰三杯給義兄謝罪。”
見到高順回來了,趙五本起身擺手,笑道:“都是兄弟,客氣什麼,快來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