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詩一出,在聯絡高順之前建立的人設,立刻就有人聯想到:這個蘭陵笑笑生,懷才不遇?
這個想法一出,很多人又覺得不對,因為詩會是有門檻的,普通人是進不來的。
一時間各種猜測頻出,都在猜高順的用意,這些上層人物平日裡優越慣了,有幾個能想到那些寒門子弟。
在科舉沒出現之前,想改變命運的主要方式並不是讀書,而是去當兵。
但當兵的風險太大,稍有不慎就戰死沙場,可能連名字都留不下,不是一個好方法。
而高順這首詩,就是一個前奏,也許現在沒有人能理解,但他們以後會明白的。
除了這首詩外,高順還丟擲一個重磅炸彈,那就是那篇文章,他起名叫《連衡論》。
文章從先秦開始論述,分析了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又寫到了三國時期,曹家能夠打敗另外兩國的原因。
透過兩個例子,繼而又分析起天下大勢,其中隱晦的提出周國威脅論,讓所有文人大驚失色。
這些人大多都是世家出身,有的還有官身,自然能看出虛實,知道高順不是無故放失。
而且自打和士開等人死後,高長恭和趙彥深已經開始整頓朝局,廢除了很多不合理的政策,朝廷有了恢復清明的趨勢。
若果朝廷政治清明,齊國大治,內憂除去,就不得不考慮外患,周國顯然首當其衝。
文章裡寫到,希望朝廷仿效孫劉聯合,共同對抗周國,且不要重蹈覆轍,吸取前人的教訓。
一時間所有文人都覺得在理,而舉辦詩會的官員則趕緊暫停詩會,把這個情況上報。
兩次重陽一次上巳,高順詩會殺手的名頭算是跑不了了,哪怕以後身份曝光,很多人估計也不歡迎他。
詩會的訊息傳出,一時間整個鄴城都在討論這件事,不只是誰還爆出朝廷拒絕陳國的訊息,弄得很多世家都十分不滿。
他們心裡很清楚,一旦齊國覆滅,些許大世家也許影響不大,但對於大多數小家族,很有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天外人禍,兵亂為罪,覆巢之下無完卵,他們可不希望他們好不容易積累本家業,被亂兵搶走,弄不好還會家破人亡。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高順的文章喚醒了他們的危機感。
高長恭得知此事後,立刻找來大臣們商議,趙彥深敏銳的察覺出一絲異常,原因與他,只因“蘭陵”二字。
“蘭陵王殿下,那個蘭陵笑笑生,不知與殿下有何關係!”
趙彥深開門見山,直接質問高長恭,高長恭心裡暗罵高順,怎麼不換個名字,但臉上確實面不改色,冷冷地說道。
“蘭陵只是本王的封地,誰都知道本王很少回封地,一家老小都在鄴城,怎麼會和本王有關!”
“哦?真與殿下無關麼?如果老臣沒記錯的話,殿下之前可是勸過陛下,與陳國結盟的!”
趙彥深不陰不陽,不急不緩,臉上帶笑,心裡腹誹。
“哈哈哈,天下之大,能人輩出,正所謂: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有人和本王看法一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
高長恭不慌不忙,早就想好了說辭,趙彥深見他不露馬腳,繼續問道。
“殿下好學識,好一句所見略同,難得這智謀之士,竟然出自蘭陵,真是恭喜殿下了。”
趙彥深諷刺的語氣很明顯,毫不掩飾他的懷疑,原因是那篇文章非同一般,很容易挑起兩國的爭端。
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遲早傳到周國那裡,周國如果興兵攻打,到時候遭殃的還是百姓。
事實上趙彥深並不是壞人,他只是信不過高家的人,和士開在時他沒有機會,現在他迫切的想做出一番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