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唸完,身旁的魏收和李德林都忍不住點頭。
同一首詩,不同的場景,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就像杜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贈花卿》:此曲本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
有人認為它只是讚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而楊慎《升庵詩話》卻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
杜甫這首詩柔中有剛,綿裡藏針,寓諷於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謂作得恰到好處。
而高順這首赤壁賦,突出的卻是銅雀臺,表達了一種感慨,和“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有異曲同工之妙。
懷古傷今,立意高深,難怪兩位歌女爭搶,這首詩確實是難得的佳作,讓三人有些為難。
二人都想爭這首詩,顏之推和李德林都看向魏收,魏收沉吟片刻,抬手召喚另一名歌女。
“你過來,這首詩你來唱!”
兩位歌女臉色微變,但也不敢說什麼,反觀那位歌女有些遲疑,這讓三人都有些奇怪。
“怎麼?你不願意?”
那位歌女猶豫片刻,默默地把手裡的詩遞給三人,李德林接過一看,不由得沉默了。
顏之推見他不做聲,直接拿過他手中的紙,吟誦出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可謂是道盡了思鄉之情,人們聽見這四句詩,腦海裡都會浮現出畫面。
這首詩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不知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又是一首立意高深的好詩,還讓在場一些文人感同身受,潸然落淚。
既然是思鄉,那麼作者一定不是本地人,顏之推不由得看向落款:蘭陵笑笑生。
“原來是蘭陵之人,難怪會有如此悲情。”
“蘭陵?這首詩也是蘭陵笑笑生的!”
李德林此時正品味那首赤壁賦,兩首詩可謂是不相伯仲,他正在對比誰的更好。
結果驚訝的發現,這兩首詩作者竟然是同一人,魏收此時也睜開了眼睛,好像之前一直在沉睡一般。
“好一個蘭陵笑笑生,不錯,不錯。”
一直沒說話的魏收,此時終於開口了,表達出自己的認可,所有文人都在暗自猜測,這個蘭陵笑笑生到底是何方神聖。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歌女突然激動起來,舉起手裡的詩道:“這一首也是蘭陵笑笑生所作!”
“哦?讀來聽聽。”
魏收對高順的作品很期待,直接讓歌女誦讀,於是歌女誦讀了那首寫美人的詩。
三人聽了點點頭,這首詩立意不如前兩首,但確有古風,而且詞藻華美,很是應景。
殊不知這首詩並沒有寫完,還有下半闕,只不過下半闕曲風突變,有些煞風景。
“好啊,好啊,美人,重陽,銅雀臺,如此才情,老夫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見一見這位蘭陵笑笑生了!”
魏收如此看好高順,這讓高順受寵若驚,他寫三首是為了以防萬一,雖然想出名,卻不想讓這些大人物盯上。
可是事情的發展,好像出乎了他的意料,這三首詩威力太大了,讓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他。
高順心思急轉,忽然在小荷耳邊耳語道:“一會兒我把詩詞準備好,我離開,你留下。
如果他人問起,你就說我突然有事,注意,絕對不能說我的身份,就說我是蘭陵學子,到鄴城求學即可。”
小荷聞言很是不解,但高順已經開始背詩,都是帶有花字的,每個位置準備兩句。
臺上的九首詩已經選了出來,高順一人就有三首,剩下的人高順都不認識,此時他自己沒心情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