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們去裝樣子。”銳媽的動作飛快,拉著景語蘭就往臺下跑。
現在可不是幾年前了,預計被拍攝的觀眾,也是得排練的。
而且,觀眾也是精挑細選出來的。
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的家庭。
首位登上珠峰的登山隊員的家庭。
首位命中越艦的赤瓜礁海戰英雄的家庭。
楊銳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先從舞臺出來,再落座到臺下去,聽著主持人說著套話似的年末總結,卻是心有所感。
當其時的中國人,並不覺得過去的一年,有什麼特殊的。
坐在春晚彩排的影棚中的楊銳,卻對過去的一年,有更深的感慨。
對普通人來說,《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頒布,意味著商品房漸入主流,未來三十年,無數人的談資、感慨與苦難,由此而始。
對憤青們來說,蔣經國的去世,徹底的改變了兩岸的政治生態,永暑礁的爭奪,為多年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而對楊銳來說,諾貝爾獎也像是一個終身成就獎似的,讓他不用再擔心生活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教授,今天又麻煩您了。”兩分鐘的露臉時間,一閃而過,場務特意下臺來給楊銳說明。
“我的表現還行吧。”楊銳笑眯眯的。
“何止還行,就像是專業演員似的。”場務恨不得將腳趾頭豎起來的模樣,與洪主任當初截然相反,且殷勤的道:“彩排還得三個小時呢,您要是著急的話,可以先回去的。”
按道理,像是楊銳所在桌的觀眾,都是要全程偽裝,以盡可能的保證彩排效果。
這一次,場務同志就給楊銳開了一個小後門。
銳媽卻不願意接受,搶在楊銳前面,道:“有什麼著急不著急的,年三十的時候,咱們都看不好,不如今天看了。”
楊銳哪敢反對,連忙答應,道:“那就先看著,一會兒再走。”
彩排的節目,許多都是他看過了的,再說了,他還得趕回實驗室呢,總不能一整天都耗在央視。
場務自無不可,忙道:“我讓人給您加點瓜子糖,您好好看。”
觀眾席上的瓜子水果糖,原本就是用來擺盤的,並不是真的給觀眾們食用的。
不過,彩排就沒有那麼講究了,事實上,現在的春晚,遠遠不能與後世比講究,就是與90年代的春晚比,都有一股草臺班子的味道。
楊銳一家人,坐在觀眾席上,嗑瓜子,喝茶水,不亦樂乎。
“大家靜一靜,鄭辦傳來訊息,鄭老會在兩個小時後抵達現場,觀看咱們的彩排……現在請大家各就各位,咱們再過一遍……”導演臨時停止了節目,卻是宣佈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訊息。
哪怕已經是第三次彩排了,舞臺內外,亦是一片的喧囂。
“得,現在想走也走不了了。”楊銳依舊是神情淡定,他並不是專業演員,只要不出醜就行了,並沒有多少負擔。